在学校里,只要和“学生”有关,大家都会联系、联想到辅导员这个群体,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有九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首当其冲的,也是重中之重的。
在总结里,大家都会提到,要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至于怎么加强才算到位,如何做才算做好,更多的人是务虚的,当然在多元化学生的前提下,这份工作也是具有挑战性。
辅导员面对的群体是学生,而学生也是人的个体存在。
单纯的说教、灌输、批评等思政教育形式,可能表面上管用,或者一次性使用,但是从效能固化上、从治标治根上来说,显然是不符合当代学生发展需求的。
作为对于人的教育,我以为都是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有一定的“艺术”。
严格要求当然是一件好事,关键是这样的严格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曾经有领导干部深入学生宿舍的工作要求,大家一股脑儿都去“深入宿舍”,签字、拍照,没有办法啊,学校考核有频次、时长的要求,好像去了宿舍,学生情况就一定掌握了,问题就一定解决了,可实际上的效果就是学生的反感。
“没事总来宿舍干什么?”也会困扰着辅导员,那就要带着问题去宿舍,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带着帮助学生成长的需求去宿舍,去一次,就要解决一些问题。
对重点人物多观察、对重点宿舍多提醒,这样的思政教育才可能会有效果。
辅导员本身也要立得正,行得正,自己要在日常事务中做到公平公正、严格要求、作风严谨,要给我们的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会让学生有敬畏感,同时也会产生信任感。
信任就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学生愿意找辅导员倾诉、寻求帮助,说明你这个辅导员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位置,如果辅导员仅仅就是“二传手”,把学校、学院的通知要求简单地在学生群里转发一下,认为就完成了工作,这样的辅导员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为什么我说的话,学生们都不听?”“现在的学生可难管了。”等等这些抱怨的产生,就是辅导员没有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觉得辅导员“难以理解”,而辅导员觉得学生“不好管理”。
思政教育工作其实不是“管”字当头,而是“育人”为先,要做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辅导员,就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立场,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去分析、研判、解决问题。
辅导员要坚持“一线原则”,就是要坚持学生为中心,常态化走进“三室一厅”,也就是教室、寝室、实验室和餐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设身处地的温暖,在轻松的氛围里去回应学生的关切,及时解决学生“愁难急盼”的问题。
在这样的“三室一厅”,可以多聊聊学业状态、思想动态、个人规划,也聊聊大学生活、青春理想、未来发展等,这样的思政教育工作既有第一手资料,也能拉进距离,有利于工作进展。
思政教育工作也是一门大学问,不是谁都可以做,更不是谁都可以做好。
有人在科研上、教学上、管理上很突出,工作也非常仔细出色,但调整到了辅导员这个岗位上,不一定就一定出色,因为缺乏和学生交流的基础,也缺乏经历学生大学四年成长实际的经历。
经历得少,自然经验积累得少,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得也相对少。
但是勤能补拙,要把自己的优势转化到思政教育工作上来,现在都强调“大思政”“大学工”,这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思想上重视、方法上灵活、行动上持续,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可行稳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