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课痴狂》阅读笔记与感悟1

《为课痴狂》阅读笔记与感悟1

作者: 芳草June | 来源:发表于2021-11-07 23:16 被阅读0次

(文 刘俊芳)

      这是我读的杨卫平老师的第二本书。杨老师说到,预习是不能错失的初相遇。备课的时候,先想想学生需要怎样学,而不是老师怎样讲,给予学生所需,而不是灌输考试所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让学生学会预习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终生受益的能力。

        杨老师在开学之初的备课中给全班学生写了一封课程纲要的信,用这种最温暖、最能深入人心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体贴入微。这是一种变通,更是一种以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智慧教育。

        杨老师谈了语文课的导入有很多方式:从题目导入,从名言导入,从成语导入,从气氛导入,从音乐导入,从绘画导入,从视频导入,从教师背诵导入,从作品地位导入,从作者名字导入,从作者故事导入,从实物导入,从谜语导入,从教师着装导入,从知识勾连导入,从课后字词导入等。虽然英语和语文是不同的学科,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老师不讲、少讲,是一种高度负责,是对学生学习力的真切关注,有学习力的孩子,自然也不怕老师。最好的课堂生态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热爱学习,快乐学习。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他们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小组合作……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有话语权,让学生有归属感,让学生有主动学习习惯,教师只需要做一件事:闭嘴。

        台湾知名作家九把刀说,“我一直觉得,小孩儿可以不了解大人,因为他们没有当过大人。但是大人不可以不了解小孩儿,因为每个大人都当过小孩儿。”   

        对学生的了解,并不只是记住他们的名字,也不仅仅是了解熟悉他们的性格,还包括在课堂之余观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杨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可以说烂熟于心。有一年杨老师接手一个“贫困班”,事故不断,考试时都有人呼呼大睡。对于这样的班里,杨老师用爱心耐心征服了所有学生,他们在一年后的中招考试中竟然语文成绩全年级第一。真是不可思议。但是,当我读杨老师的那封写给学生们的信“我该怎样爱你”后,豁然开朗。信中杨老师历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以及和师生相处的温暖点滴,如果不是真正深爱学生,又怎能对学生了解如此清楚?如果不是真正热爱学生,又怎能做到如此苦口婆心、真情流露? 

        了解学生是每一个老师最基本的功课。可是我就没有做到。以前总是认为学生太多,名字都记不住,谈什么了解?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学生人多,固然是事实,但我有没有真正用心才是关键。反正人数太多,我也记不住,干脆不去记了。这和有些学生认为的反正学不会英语,干脆不学了有什么两样呢?四个班级的学生,我都还没有认全,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每一个人。我要用接下来的一年半多的时间试着去了解我所有的学生。那就先从记住那些还没记住的名字,和他们交流开始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课痴狂》阅读笔记与感悟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iy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