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我们在新疆自驾跑了一大圈,北疆差不多4000公里,南疆1000多公里。现在最想回味的,是从喀什往南跑出300公里左右的一个叫塔什库尔干的小县城,当地人习惯简称为塔县。说是县城,其实是由一个镇、十几个乡组成,所以塔县的县城也被叫做塔镇。
上网查资料,这个县的总人口约3万,镇上常住人口约5000。怪不得一到这里,就觉得很安静,环境整洁、干净,街上偶尔有一些觅食的游客。公路上行色匆匆的大多是军警、海关等政府部门的车辆。在我们住宿的酒店附近,几乎看不到当地居民,镇上大部分的楼房也都是政府部门或者是驻军的营地。
从地图上看,塔什库尔干只通过一条国道G314与外界联通,北上300余公里是南疆的重要城市喀什,南下120多公里就到了与巴基斯坦分界的红其拉甫国门,它的西部是塔吉克斯坦,到国境线也就是十几、二十公里的样子。最神奇的是在塔县的西南部还与阿富汗接壤,那是一条叫做瓦罕走廊的狭长通道。我们慕名已久,本想这次去深入探访,可惜没有成功,关于瓦罕,以后再慢慢细说吧。
塔县的原住民是塔吉克斯坦族,这个地方的历史也很古老,上溯至汉代,为西域蒲犁国的地盘,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说到丝绸之路,真是不到实地不能感受,在两千多年前的帕米尔高原,这里一定是没有什么路的,那些商人贩运货物,翻山越岭,动辄行程几千上万里,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就是为了逐利,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商业的伟大力量。
塔什库尔干之所以能成为人群聚集地,慢慢发展成镇,在于它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块绿洲。相对于四边5000至7000米的高山达坂,塔镇的海拔只有3000多米,塔什库尔干河缓缓从镇边流过,形成一大片湿地。这湿地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金草滩。
我们是在从红其拉甫国门返回,并且探索瓦罕走廊未遂后来到金草滩的,时间已经是下午五六点钟。金色的阳光洒在草甸子上,“之”字形的木栈道蜿蜒在湿地中,人在闲坐,牛在徜徉,远处的几片毡房上飘着若有若无的炊烟。我曾经梦想过无数次的田园,就这么猝不及防地一下铺在了眼前。
塔吉克牧民到现在也还住毡房。初到新疆时不习惯,总把毡房叫成蒙古包。在北疆的那拉提草原,景区的大巴车上专门有讲解,就是为了纠正人们对毡房的误称。毡房和蒙古包外形相似,但是结构不同,侧面不开窗,只在顶部有通风口,内部空间远比想象的大和高,在里面完全可以直立行走,即便是靠边缘的地方也并不觉得压抑。毡房里还有一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整洁干净。无论是塔吉克族的毡房,还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毡房,女主人都会收拾的井井有条,这是一些爱干净、讲卫生的民族。
相对于毡房,塔吉克的民居则显得简陋,不知道是不是和他们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重迁徙,轻定居?还听过几句介绍,说牧民过冬的住宅叫冬窝子,以御寒为主,相对简陋。不知道我们沿路拍的一些民居是不是也算冬窝子的一种。
在塔镇的边上,有一个像是商业广场的所在。一片广场或叫停车场边上一溜排着十几家餐馆,餐馆边上是商业街,卖牛羊肉和日用品的摊贩云集,形成一个小小的集市。在这里,终于看到了很多当地人。
前面说过,我们一到塔县,就觉得这是一个安静的小镇。逛过他们的集市,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塔吉克民族是个安静的民族,人们说话都是低声细语,街上没有大声喧哗的,摊位上做生意的人也是不急不躁,没谁大声吆喝。其实“安静”这种感觉我们在新疆其他地方也有体会,几次到当地人开的餐馆吃饭,一进门,没什么声音,但是定睛一看其实是坐满了一大屋子人,这感觉很不习惯,和在内地热热闹闹很不一样啊。
塔什库尔干也叫石头城,来源就是镇子上有个石头城古迹,据考证是唐代遗存,应该是当时的城池,这个地方也是塔县旅游的重点推荐项目。而就在它的旁边,我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地方——拜火教寺庙遗址。这个怎么没有在塔县的旅游推荐项目内呢?在我们看来,这个拜火教遗址,意义远在石头城之上啊。
塔什库尔干真的是太神奇了。我们之前查阅资料时,发现网上有一些信息标示了这个地方的某些地名在波斯语中的含义,当时只略感奇怪,并没有深究,以为只是网上的信息不严谨而已。但是这个拜火教的遗址,一下就把塔县和波斯牵上了关系。究竟这里面的渊源有多深入呢?先歇一歇,慢慢研究明白了再和大家分享。
原文链接:印象
更多内容可移步公众号:gardener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