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教学设计是一项被习惯性忽视的教师核心技能。若问,何为教师核心技能?答案以“上课”居多,即便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多为经验之谈,专业性则有待省察。殊不知,备课是良心活,更是技术活,不是经验活。
基于此,我们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技术改造优化传统备课,使之真正成为新时代好老师的核心技能。
比教学流程更重要的是目标
传统备课过于依赖、崇尚经验,却缺少对经验的深度反思,正所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写三年反思就能成名师”。实际上,写反思未必能成名师,写好教案也能成名师,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真正的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专业性、科学性。但这样的好设计不多,就像好演员总是感叹好剧本太少、肿瘤科医生总是感慨好方案太少。要想做出专业的教学设计,需要反思当下备课的问题,再找到解决之道。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反思?传统备课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什么?
很多教师写在教案后的反思,多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细枝末节的零打碎敲或者修修补补,且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典型例证是教师备课之初首先考虑的是“我要教什么”“我怎么教”,而不是“学生学什么”“学生怎么学”。说得通俗一点儿,备课理念主要表现为思路,而教师的思路大多局限于教学流程的思路。实际上,比教学流程更重要的是目标。所以,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病症在课堂,根源在备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还是教师备课的理念、思路有问题,技术和操作是第二位的。
所以,传统备课最大的问题不是经验化而是现代教学设计理念与技术的缺失,经验化只是其表征。传统备课缺乏真正落地的现代理念,也没有多少专业技术,更多的是长时间模仿和经验积累。久而久之,教师常常陷入繁忙而单调的“平庸之恶”。对抗“平庸之恶”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反思理论根基的基础上,思考另一种可能:我备课的理论依据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思路?当教师用“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思路做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在超越原有的经验了。
搭建理论实践的融通之桥
事实上,尽管教学设计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但与实践领域的备课宛若楚河汉界:要么是理论转化不够,要么是实践缺乏理念引领。当我们在成都的一所学校真正拉开备课改革序幕时,教师急需一整套教学设计的具体技术和操作要领。但我们发现,能借鉴的也只有为数不多的案例,而且,教师在实践中难以应用学习。把抽象的教学设计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系统,绝非易事,但这个任务完不成,传统备课的专业化改造就不可能真正起步。
经过几年的行动研究,我们逐渐建构、优化出了一个基于“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操作系统,包括专业标准、技术、模板、操作要领、案例等。有了专业标准,教师还需要更具化的教学设计模板和技术才可操作,还需要鲜活的案例去借鉴,实操环节还需要有人示范和持续指导……就这样,我们在实践的沼泽地里和教师一起摸爬滚打,从最初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标准、技术和要领逐渐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解决了课标分解、目标叙写等专业难题,实现了一些技术、模式的创新,体验到收获的幸福。这一过程是研究者、管理者和教师合作的过程,是一个不同主体相互碰撞、学习、磨合的过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同时,也有新的理论再生,可谓“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但是,是不是有了眼下这条路,教师们就可以沿着它大批、快速、轻松通过呢?
不是。尽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改革方案,尽管理念、标准、技术、案例以及配套的专著、手册有了可以示范的教师,培训机制基本建立,但我们也发现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设计作为高级复杂技能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要么意识不到学习的紧迫性,要么学习中有明显的急功近利思想。
事实上,即便有了相对成熟的教学设计实操方案,要使之内化为教师的核心技能,仍需要一个长期、专业的研修过程。简言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专业阅读为手段,学习教育目标分类学、学习心理学、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不学习,教师就很难高质量完成重难点环节。我们提倡学校组织教师共读指定书目,有目标、有任务、有分享、有激励,形成闭环,提高质量。读书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引发反思,教师有了新理念的视野,才能具备反思力。
第二阶段,在实操培训中,骨干教师学会关键技术的基本操作,这一步是从知识形态走向操作形态。
第三阶段,至少进行为期一年的校本主题研修。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专家、教师一起,分主题研修教学设计的过程不可或缺。它不仅是前期学习的巩固,更是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把新的理念与技能内化、再生的过程,是超越经验走向专业的必经阶段。
三个阶段走下来,实乃一场系统的教学改革。
“备课专业化”从一个单纯的理念,发展为一套教学设计操作系统、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星光虽弱,却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力量。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专业思维、实践关切,通过更多同道者的努力,教学设计会成为更多新时代好老师的核心技能、专业素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