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村
乡村的复兴还要多远

乡村的复兴还要多远

作者: 6f7303428dc6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22:30 被阅读6次

    过去我们常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占到了人口的绝大多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工作、生活定居,与此同时农村的问题又再度浮出水面,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乡村未来在哪里,又要走向何方?近几日,阅读了韩少功关于乡村问题一篇讲演稿,对于乡村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今日暂且抛出美芹之献,算是对这段时间乡村问题的一个总体回应和做一份力。

    乡村的问题,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如形成,而是有着漫长的历史和社会演变过程中形成。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探讨,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大意便是让人民愿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不迁移,前提便是执政者执政妥当。到了近代,关注民生的人更多了,晏阳初便是其中一个代表,他提出复兴乡村的前提便是先要复兴乡村的教育。后来的费孝通等主张发展乡村经济,恢复乡村的手工业,进而引领工业化,实现乡村的复兴。其实,农村的这种衰落,至始至终就在一直进行,如果单纯依靠情怀来实现乡村的往日振兴,那是行不通的,因为乡村本身就没有多么繁荣的阶段,说复兴乡村本身便是值得存疑。不管怎么说,乡村和城市或者城邦的竞争中本身便是处于弱势地位。

    乡村和城市其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产业分工,自从人类开始了社会大分工之别起,乡村和城市的分野就开始了。乡村代表着第一产业的农业,而城市代表着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这种分工的定位,使得乡村出现起便承担起作为一个生产者和输送者的角色,而城市则是交换者和消费者的角色。此后,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农村逐渐建立起来了一套适合自身运作的经济社会体制。经济上仍然是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手工业,存在着定期的集镇作为商品的交换。政治上则形成了以儒家的士绅阶层组成的,兼有家族族长等组成的管理阶层,这种体制糅合了宗法制、里长制度,朝廷并不直接管理,而是借由这些乡村的管理阶层实现了间接的统治,在其他事务方面则是一种自治性质的机制。

    这种体制在传统中国社会维持的很好,但到了近代就逐渐不行了。先是外国人的到来,进入农村传教,这样的结果是乡村原有的各种信仰模式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信仰这种东西不要小看,这对于维持一个地方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在乡村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去烧香拜佛,求神问道的,这是他们的生活的各种体制机制具有不可代替的指引作用。但是,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到来就不一样了,这个宗教首先就要求信仰者不能拜其他神,不可拜祖先。这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完全是一种颠覆,进而造成乡村思想的分裂,宗法制度在一部分人身上开始瓦解,使得乡村出现了两个对立的群体。思想一旦不统一了,乡村要想保持铁板一块自然不可能。

    其二,近代以来农村原有的经济模式的消解也是一个原因,西方的大机器生产的引入,迫切需要众多劳工,去哪里走,自然去人口众多的乡村去找,这是另一种对乡村经济的摧残,这种过程到今日还在持续,看看广大乡村撂荒的土地,就能看到乡村经济的凋敝了。其三,科举制的废除也是一剂摧残药。儒家士绅的存在前提便是科举制的存在,这群人通过考取功名,进入管理阶层,在致仕之后,便返回桑梓,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双向流动机制,这群人作为乡村的精英阶层对于管理乡村的作用自不待言。科举制废除之后,这个阶层便开始逐渐消失,直到土改运动被彻底打倒,完全不复存在,此后乡村人口相对稳定的状态被打破了,变成了单向流出。这对于乡村的损害是巨大的,我们现在看到农村经常说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就是这种现象的反应,而且这种乡村人口的流失还将持续进行。当然,近代以来的战争、政治运动也早已把乡村的宗族势力瓦解,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维持运转的机制早就在1978年之前不复存在。

    目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很多,最主要的便是人口的流失,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流失还会加剧,几乎不存在逆转的可能。为什么这样说?目前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资源往城市集中,在历次建设中资金都投往城市。上学、就医、消费等等方面,农村是无法与城市相匹敌的。如同一个吸水的泵阀,农村的水源源不断地被抽向城市这个水池,乡村的人越来越少,城市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城乡之别,似乎很难解决。当前我国的规划中提到要到2020,2050,城市化率要提高了某个百分点,这些人哪里来,自然是农村,尤其是农村外出务工、求学等人群,这些人将来是要完成城市化的。

    我赞成韩少功在文中提到的中国不要片面强调城市化的发展。这种如果持续下去,对于城市和乡村都不好,城市最终会因为人口的增多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而乡村则会越来越破败,两者最终都将不堪重负。其实在传统中国乡村体制瓦解后,乡村似乎就没有存在一个可以取代乡村运转的良好机制,最近提出要要乡贤,我觉得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如何选择乡贤,如何把乡贤留住,这要好好考虑。乡村未来的建设,甚至我们现在称作的振兴运动,关键在人,留住人就有了希望。如何留住人?我以为是要让人发自内心的爱上这片土地,愿意为之奋斗,这种要靠提供体制机制,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机会,而不是靠行政上的力量。

    韩少功还提供了他的思考,他认为我国舍近求远选择西方的道路,似乎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之感。而且选择一个政治历史文化发展迥异的作为参考系,自然南辕北辙。我们应该把我们视线拉回来,看看我们邻居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的做法。因为各方面我们是相似的,当我们采用他们的做法时,才有事半功倍之效。这里拿台湾举例,台湾的农民白天去城市上班工作,晚上又回到了农村,这样农村和社会实现了双向的互动,乡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

    这种模式,我以为对于我们留住人口是一种启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大规模的打工潮,说白了还是地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留在乡村,甚至不愿意留在本地的城市发展,根本原因就是当地提供的发展机会,比不上那些发达城市和发达省份。我们的地方政府应该思考,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实现发展,把我们的人留住,留在当地,留在乡村,毕竟大多数人迫不得已还是不愿意离开家乡外出漂泊的,最根本的是当地乡民在当地实现发展,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样乡村才不是贫穷的渊薮,也不会继续衰败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村的复兴还要多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bx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