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探索心灵的秘境:03初读《心理治疗基础》

探索心灵的秘境:03初读《心理治疗基础》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3-02-24 06:04 被阅读0次

    加入读书会之后,我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心理治疗基础》。都说隔行如隔山,初入心理咨询行业就像钻进了一座座巍峨高耸的大山,各种流派、各种术语、各种观点。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好在许又新教授的《心理治疗基础》文字非常朴素通俗,读起来深入浅出,相得益彰。但因为没有心理学的基础,也是不能很深入的理解到全部内涵,全部读懂。

    教授翩翩话咨询,

    不偏不倚落字稳。

    举重若轻尽风度,

    深入浅出悦成瘾。

    这是初读《心理治疗基础》给我的感受。读到第一章,里面有句话:

    每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只能说是一个“动物人”,经过人际相互作用,这才逐渐成为“社会人”——真正的人。P3

    这句话是非常非常打动我的,好像觉得自己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社会人,好像没有做过“动物人”——缺乏那种安全的、抱持的、接纳的放肆的活过,所以我一直渴望做一回“动物人”人去体验那种肆无忌惮的感觉,所以我都一直很冲突。

    于是我便很喜欢喝酒,喝大酒,只有喝大酒后,才能彻底把理智的大脑麻醉了,打开理智的防御,回到童年,可以满足一个小婴儿肆无忌惮的幻想。这和追求性高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体验,但追求性高潮的幻想比喝大酒肆无忌惮的幻想更难满足,毕竟喝酒是借助物理驱动的单向幻想,而性高潮是生理跟心理的高度融合。现在我开始理解到,我一开始追求就是错的,是一个幻相,是一个泡影——所谓的性高潮,只存在于当时当下,所有的最当下的知足、平静、感恩都属于性高潮。性高潮属于一种千差万别的、此时此景的、转瞬即逝的、无法用言语表述的一种临在状态,它无法追求,无法比较,无法留存。我开始能够理解之前看的文字,说高僧大德在打坐修行的时候可以达到性高潮般的体验,我想一定是会的,内在自由流动了,不假外求了,可不就是一种临在当下的性高潮吗?!

    心理冲突指的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与一个人的心里,当事人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无法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苦。P23

    我的很多的痛苦和冲突,其实来自于我对我父亲的不理解、不接纳。

    我无法理解那年轻的父亲对世界的置若罔闻,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他好像一直都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面。

    关于父亲早期记忆的画面,始于五岁左右,我从小就对父亲的行为充满了好奇和指责。他好吃懒做、脾气暴躁。爷爷六十几岁的年龄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是三十几岁父亲工作量的两到三倍,母亲的工作量也是父亲的两倍。

    脑海里经常有着清晰的画面。那是一个燥热的夏天,爷爷和母亲干活到很晚才回到家,而父亲躺在那吱吱呀呀的床上懒洋洋的醒来。

    五岁的我常常看不惯父亲的行为举止,“你怎么老睡觉呀,怎么总是睡不够呀,你年轻力壮的为什么不去干活呀,你看你爹和你媳妇儿都累成啥样了,你心里是咋想的?!”

    父亲似乎像是喝了回魂酒一样,懒洋洋的状态一下子恢复了活力,面露凶相,“马勒戈壁,你个小杂碎,喝血鬼,你TND还敢教育老子!”

    “砰”的一声。说时迟那时快,父亲甩手一个木墩都屋子里摔了出来,爷爷本能的为了保护我,用身体挡了一下,结果腰被砸坏了。印象中,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时代,爷爷靠吃黑色中药丸,在床上躺了半年多。仔细想一想,我是多么的幸运呀,感谢父亲大人的不杀之恩,要是砸在我的身上不知道还能不能在这些编故事呢。

    我对父亲的印象是,地上掉了块金子,他都懒得弯下腰捡的人。他一直有一种懒洋洋的脚下像是灌了铅一样的随时需要睡眠休息的人,他似乎有一种睡觉的隐,24小时能睡18小时,恨不得能睡24小时的感觉,他的一生几乎大部分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我虽然没有遗传父亲睡眠的习惯,但沉溺幻想的感觉似乎跟父亲是有一些相似的。我常常沉迷在幻想里面,分不清梦与现实,也许是源于对父亲的迷惑。慢慢的解读父亲成了半生的工作。这是我心理冲突的原型——我的父亲他不愿意养育我,但我还要被教唆着去养育他——可是,凭什么?!亲爱的读者们,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脑海里各种挥之不去的画面,就是爷爷以及母亲热火朝天的干活,特别是爷爷,他不仅干活有力量还有巧劲,好像干一天的活既有质量又有效率有巧劲在里面。因为父亲的缺席,劳力不够,母亲就会请很多亲戚来帮忙,大家都干的热火朝天的忙碌着,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创造,充满了可能。而父亲像是大家闺秀的小姐,身居闺中,不舍得下床一步。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我分不清楚一个人该怎样生活,分不清梦与现实。我的心里面充满着冲突和挣扎,我需要得到一种救赎。

    我迫切需要一种方式的引导,从梦幻照进现实的心理学给了我这种可能性。

    父母和母亲之间的战争不断,他们争吵的最大分歧是,父亲比较懒惰,你只要不让他干活,他基本上是满意的,也不发脾气,一旦让他干活就会引发心中的不满。而母亲对父亲的要求是另一个阶段,就是他能干就不错了,可是还苛求完美,就是总是对父亲干活的方式不满意——可是你既然不满意,你为什么要嫁给他呀。现在的我多少能理解一些父亲的角色定位,一方面他父亲太能干了,又巧干,可能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追不上,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呗;另一方面,后面有一个苛求完美的媳妇斥责他的笨拙,双向用力,他不退回去才怪。

    在他俩争吵的时候,母亲经常说:“你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躲一边。别站着茅坑不拉屎。”记得有一次,母亲嘱咐父亲带着我去地里种蔬菜。我推着地板车拉着工具先出发了,二里路程十来分钟就到,那时候我十来岁,充满活力的年龄,也愿意帮助父母打下手。我是吃完早饭8点钟就出发了,到了地头看父亲迟迟不来,我就在平板车上睡着了,醒来时都快十点钟了。这时候我才看见父亲像是喝了二斤白酒模样的晕晕地,像是喝醉了就得鸭子左右摇摆着,到了地头。也就是说,二里路程,父亲走了近2个小时的时间。到了地头之后,父亲左顾右盼,从地的南头走到北头,从北头走到南头,晃荡了几个来水之后,张开他那缓缓的嘴巴:“阿星,去问问你妈,这个菜地种南北方向还是东西方向?”

    焦灼了两个多小时的我已经非常不耐烦了,感觉父亲种这么一点儿菜地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自己逗自己玩呢,“你是一个男人,你是一家之主呀,你想怎么种就怎么种呗,这点小事也要请教老妈?你脑子进水了吧?!”

    “马勒逼的,小杂碎,你TMD又教育老子是吧,老子还不干了,你TMD有本事你自己干?!”说着,父亲把工具一摔,像鸭子一样回家里睡觉去了。

    这大约就是童年里我父亲日常的一天。我有时候也好奇造物主的神奇,父亲他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他有着怎么样子的内在魅力和本领,让母亲照顾了他一生?客观而言父亲活得是不错的,比他周围那些一个汗珠摔八瓣,累得要死要活的甚至连个媳妇都找不到的男人过的要好的多。

    但父亲的缺席的位置是由我来填充的,所以我没有真正体验过无忧无虑、高枕无忧的生活。我从小就被母亲带着到处去借钱,求亲戚告奶奶。甚至慢慢养成了被过度讽刺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兴奋感的二皮脸。因为太麻木了,也感受不到那种痛苦,甚至会激发我的愉悦。所以从某一个角度,我遗传了父亲吃软饭的特质——不要脸呗。

    我的心中有一个理想,有一个执念,就是我攒一部分钱,可以让我停下来几年,可以不被外力推着走,一直赶路。我想停下来探索自己,我想成长自己,想搞明白自己是谁,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会是那个样子?他们如此不和谐为什么不离婚?但这个节点始终没有到了,我却越来越像我的父亲,我像他一样越发沉迷在梦幻中不知道怎么醒来。

    那成长的核心点在哪里?

    根据文献和心理治疗的实践,这种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心理治疗关系是一种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P4

    1、新的人际关系有三个基本要求:不批评不包办代替不偏倚

    所谓不批评,就是如其所是。现实的一切都是心理结构成熟度的显化,因为成熟的不够,所以才需要成长,才需要咨询。过去发生的一切也都是重构的结果,没有对错,没必要批评。

    所谓不包办代替,就是激发来访者的本自具足能力,帮助来访者弄清楚究竟有些什么需要,启发思考,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答案是死的,思考过程才是活的。

    所谓不偏倚,就是对来访者内心冲突着的各方保持距离,绝不偏向任何一方。

    2、心理治疗的实践已经反复证实,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个人性的亲密关系可以对病人起到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到后来很久,我才明白所谓心理治疗的核心,就是还原那种健康的母婴互动体验。那种健康的母婴互动体验塑造了一个人最底层的安全感。

    在亲密关系里面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个词语是接受。接受来访者是发展关系的前提。所谓接受,指的是宽容来访者的短处和缺点,同时又尊重和欣赏来访者的长处和优点。

    用在自己的身上,就是先接受父母的命运关系。但那时候对于我接纳父母的命运模式还是比较难的,因为看不到整体,看不到他们命运的内在逻辑。

    但从“接受”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的父母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受过健康的抚养,他们对孩子的接收能力是匮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心理学为“接纳”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和可能性。

    第二个词语是“理解”。理解的操作定义是,咨询师把来访者说到化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并得到了病人的认可。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就是超过父母的过程,只用勇敢的超越父母才能理解父母,才能跟内在的小孩和解,才能跟原生家庭和解。

    第三个词语是“尊重”。尊重意味着把人的外在属性,如美貌、学问、才能、财富、地位、权势等搁置一旁,而把人作为内心体验、有思想感情、有生活追求的活生生的存在去对待,也意味着把来访者作为有个人独特性、独立自主性的人去对待。

    没有理解谈何尊重。了解自己有多深,就能够了解别人有多深。

    第四个词语是“共情”。所谓共情就是暂时抛开自我而与对方认同。通俗地说,投情指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力图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里去,不作任何判断和评价,去体验来访者的体验。

    这四个词语,从接受到理解到尊重道共情,一个段位比一个段位高。联想到自己真实的成长体验,在亲密关系里几乎没有办法得到过真正的接受和理解,也就比较难以体会对他人的尊重和共情。所以这些部分都是需要去深入的学习和体验的。甚至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体验,有一种深深地被拔苗助长推到父亲位置上的感受在里面。

    3、建设性的人际关系,让我眼前一亮,好像看到了解决冲突的希望。我对“建设性”这三个字充满了向往,因为我太想改变那时的命运困境,太想突破过往的僵化的人际关系模式。如果通过学习心理学建设性的解决掉内心的创伤和冲突,所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所谓建设性意味着,二人的亲密关系能够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增进病人的自尊、自信和独立的自主精神,以及有利于潜力的发挥,病人能够把他与治疗者的关系以及发展关系的经验成功地应用于其他人际交往之中。

    总之,初读《心理治疗基础》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也燃起了探索内在冲突的新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索心灵的秘境:03初读《心理治疗基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qa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