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国家大剧院看塞语戏剧
贝尔格莱德国家大剧院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了。如此漫长的时间足以经历几代人,也历经繁荣富裕,战乱衰退。无论生活怎样起伏,对于塞尔维亚人民,艺术已经成为嵌入生命的存在。
起起伏伏的五线谱,可奏悲怆,也可奏悠扬。
不得不提到,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每天下午会有三个小时暂停袭击贝尔格莱德,就在这三个小时里,国家大剧院照常演出,票价1个第纳尔。
生灭由天,逍遥在我。引领精神脱困,是艺术存在的终极意义。
每年九月塞尔维亚会举办国际戏剧节,这座剧院轻易不会剧荒吧,不知今年会怎样。分享一下剧院拿到的剧目清单。是不是很丰富呢?
国家大剧院距离共和广场不远,步行即可抵达。提前一天到剧院买票。 剧院外有些迟到的观众,正在等中场休息放人进去看下半场。
看了表演时间场次,我们选择了戏剧:《失去亲人的家庭》。
票房大叔:这是塞尔维亚语的,你要买吗?
“是的。”
“你懂得本地语言?”
“完全不懂。”
“还确定要买?”
“是的。”
票房大叔挑挑眉毛, “好吧”。
听相声,不懂语言纯粹虾米了,就看俩人矗那儿,一个干聊,一个尬聊,尴尬就这样产生了,头部相声演员也白搭。但戏剧不同。
戏剧表现形式不外乎三种:表演大于台词;台词大于表演;各占一半。
对于前者,不懂语言,当做哑剧也是能看懂的。《鼹鼠的故事》有人类语言吗?有谁看不懂吗?也许观众心中自发的台词更精彩,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觉也不错。
好的表现形式,剧情再曲折,也可以表演出来。《琅琊榜》的情节并不简单,百回千转,尽在表演。依靠旁白的影视导演都该回炉修炼,不如我们去听郭德纲罗永浩。
当然,戏剧,要说话的哈。但我想试试一个词儿都听不懂能不能看懂。
事实证明,能!非常能!
塞尔维亚的话剧演员表演功力很深。
晒晒我的票先,家人想买个好票,而我想看看这个基本最低的价格是什么座位,观看效果如何。五百第纳尔,大概人民币三十多元。在国内,不到一杯玛奇朵。
艺术来源于人民,也要回到人民中去,老有人喊这口号,票价亲民就好了,人民会主动来看你的。去剧院,是这里人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之一。
对比国内帝都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天安门广场旁边那半个反光巨蛋哈。以下剧目举例,最低票价情况:
英国皇家剧院来演出剧目《麦克白后传》,大剧场,倒数几排的居中位置,这个位置观看效果不佳,380元。
台湾剧团来演出舞台剧《嗨,米克》,小剧场,倒数几排的居中位置,也是不佳的位置,180元。
白俄钢琴家演奏会,音乐厅,环形位置,大部分时间看一侧脸,听,也没影响,180。
以上对比不做评价,丰俭由人。
晚七点半之前,蹓跶到剧院。门口有着绅士服的男士查票导引,上楼后,有着工服的美女小姐姐导引。到的比较早。拍个照先。进来几个金发小姑娘也悄无声息地在拍照。不只因为是剧院,塞尔维亚总体感觉都比较安静。
小剧场,二百多个座位。大剧场,六百个座位,基本上演芭蕾舞、歌剧一类。
剧场金色和红色的色调,浮雕装饰的建筑,华丽的吊灯映照出金碧辉煌的感觉。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是这种色调,是因为早期剧院建筑流行这种风格呢,还是因为这种色调会显得华贵庄严呢,就不得而知了。
高饱和度的色彩对撞确实更适合大场面大气场。
最近总有格调者们把什么莫兰迪色挂在嘴边,按人话说就是含了适当灰度的不饱和色彩,似乎大白话显得不够高级,一定要整个外国画家命名,再名词解释一番别人才懂,这样比格就出来了。
你看服装生产商就能用一目了然的汉字精准表达:雾灰、雾粉、雾蓝等等。
不过就是小场面小气场下尽可能追求色彩平衡,减小对撞的视觉刺激,不然吼不住而已。
色彩本身无所谓高级庸俗,看用在哪里,怎么用,平衡还是对撞都在装点世界。
一共四层,我们的票价较低,座位在四层正居中,但视野很好,正对舞台。侧面是包厢,四人座。家人看到包厢后抱怨我不肯听他的,不然在包厢里面感觉多好。不了解这里剧场的格局,不知道包厢如此精美,下次啦。
舞台设计很好,有斜度,与观众席有进深,非常利于前方和左右两侧的观看。曾在伦敦女王陛下剧院看《歌剧魅影》,发现他们的舞台设计就很好,与观众席有一定进深,这是国内剧院设计可以借鉴的。国内看过的几个剧场都是电影院那种与观众席拉开一段距离的平直舞台,席位不同观看效果差别就比较大。
有一点国内剧院比较有优势,建筑新,建筑技术已经不需要柱子支撑了,没有柱子妨碍视线。欧洲这些年代久远的老剧院就没有办法了,卖票还要说明柱子情况。
快开幕时,一群背着双肩背的中学生进来了,大概是其他城市的游学项目。吵闹了一小会儿后自觉安静下来。
剧情很有意思:失去了亲人,家属和亲戚们虚伪地来到丧者家中表达悲伤,然后分别趁机将丧者家中物品席卷一空,连银盘子和闹钟都不放过。一位老年女士,在席卷时忽然发现主的圣像,立刻祷告一下,把圣像遮住,心安理得搜寻值钱的东西。互相撞见后,从互相指责到达成一致,大家愉快地瓜分起来。女主人跟一位男士两情相悦地走了。最后,离开前,大家再次大放悲声。
每个人的演技都很出彩,和而不同。那种既夸张又平实的度把握得非常好,整部剧既轻松又深刻,足见内功深厚。
中场休息时,有人去楼外阳台抽烟,厅里好多人,还有迟到的观众趁着中场休息进来。上座率很高。
演员依次谢幕时,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尤其是那位老年女士,收获了一遍遍更加热烈的掌声,还是带节奏的,甚至有呼喊声,看起来是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在塞国很著名。
结论:好!理由:看得懂。散场出门,我轻松愉快。家人竟感慨起人性丑陋被演员表演得过于淋漓尽致了,无丑恶不深刻,有些影响情绪。
?!。。。我的看懂顿时显得潦草起来。
说明演出真的很成功啊,两个一句不懂的外国人,一个感觉轻松,一个体会深刻,加起来完美!嘿哈!
回到新搬的公寓,在露台上吹吹风,看看夜幕下的街景。对面的剧院散场了,好多人陆续走出来。大概一些人是看歌剧的,衣冠楚楚,看歌剧对着装是有要求的。
有些也嗷嗷歌唱的不属于歌剧,比如《歌剧魅影》。因为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歌剧,当然也通过唱来表演,但却属于舞台剧。着装上没那么高要求,世界的游客,随意就好,当然衣冠楚楚也是极好的,对演员的尊重。
每天晚上回来在露台小坐,都能看到对面剧院散场,一些衣冠楚楚的人们陆续出来,散去。老城街道很窄,从露台看过去十分清晰。
有一天散场时,下雨,很大,有人打伞离开,有人在剧院门廊下等待。雨一直下,一位着白色裘皮大衣的女士等在门廊下,站的笔直,非常醒目。
煎好牛肉,煮好汤,走到落地窗一看,没几个人了,她还在,依然笔直。
吃完收拾好,向外看,雨没停,街面在雨水中反着光,都走了,她还在。
忽然感觉这是位有故事的女士。
天天如此,我们对这座外观蛮漂亮的剧院也好奇起来,什么演出这么吸引人呢,而且观众和国家大剧院的似乎不同呢。
排一排时间,打算在回程的当天晚上在这家剧院看演出,然后回房拿上行李去机场。
完美!击掌。
回程前一天去剧院买票时,被告知,第二天剧院休息,原来剧院每周都会休息一天。除了博物馆需要闭馆,剧院也会累呢。
好吧,下次结缘。
第十章 泽蒙小镇来条多瑙河鱼
泽蒙小镇是必去之处。嘎尔多什塔,已成为国人打卡地,登上这座泽蒙制高点,俯瞰多瑙河边红顶屋,整座小城尽收眼底。
小镇离贝城老城不太远,多条公交车都可到达。
离大公街不太远的地方有个公交总站,很多线路,很多乘客。就是图上这里,等车的人很多吧。旁边有个市集,DM,酒店,麦当劳,食堂快餐式的亚洲餐厅。
塞尔维亚的公共交通非常畅通,非常多的公交线路,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发现有很多人上下车不刷卡,觉得很奇怪。问了房东,原来,作为社会福利,持有可充值公交卡的塞国人,在第一次刷卡之后的大概九十分钟内,随便换乘,无需再刷卡。
我们在报刊亭买了几次两人三日卡。当地人不能买这种卡。每次上下都刷,有时发现车上刷卡机根本就是坏的。卡面是地标圣萨瓦教堂,下篇再介绍。
另外贝城正规出租车价格也不高,有次路边打车,把手机地图上起止路线输入好,给到司机老伯,他停车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恍然大悟,开心地出发了。打表计价,比北京的出租车和滴滴都要低。不过,我们打到的车比较破旧,在国内这种车容车貌估计拉不到活儿。
小镇沿多瑙河而建,正在建设游轮码头,将来会有大型河轮在这里停留一站,现在的多瑙河河轮只在其他几个发达国家沿岸停留。
很多著名大河都有这样的河轮,比如我国长江,埃及尼罗河,住在船上,游在岸上。
今年起,海上邮轮会大受影响,各国国内河轮会成为更合适的选择。估计长江游轮三峡航段,仅仅内需就会火爆得一塌糊涂。
许多小艇和小游船停在河面。天鹅悠然浮游。可惜水有些灰黄浑浊。
人类频繁利用,河水必然浑浊。繁忙的大河都是如此。这是多瑙河对于人类的价值吧。
静则徐清,动则徐生。到底做条有用的河好呢,还是没用的好呢,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紧邻岸边一排排露天餐位,装饰成白色,遮阳伞都束起来了,一个人都没有。若是天气晴好,坐下慢饮漫谈,多惬意啊。本打算在多瑙河岸边吃条多瑙河鱼的,不巧餐厅没营业,还下起了雨。
冒着小雨,走到市集,正在收摊。城镇的市集都差不多。中心小广场上有座教堂,不大,外观不错。路边几座咖啡厅在收拾露天餐位。雨中的步行街冷冷清清。
随意逛了几个店铺超市,发现有座大厦,就进去了。正面墙上大写的拼音NEW SHANGHAI。是个从江浙来的批发城吧。上海的概念大概就是这样输入当地人脑海的。
遇到两个九零后美女,从浙江来的,在贝城开公司。真棒!女孩子们谦虚地说也是家里都安排妥当,她们只是一个环节,只要人在这里盯着就好了。家里有矿自身也够优秀才能做好。现在的年轻人还是很赞的。
来到著名的塔,在维修拦住了。俯瞰不成,漫游小镇也不错。
小镇和匈牙利渊源甚深,泽蒙作为多瑙河旁的边境之地,被争来夺去。据说城墙是匈牙利用贝城的石头建的。
一百多年的房子错落有致,色彩各异,沿坡而建。整座小镇是在人工堆砌的防洪坡上建起的。起起伏伏别有味道。
雨大了,路边有家餐厅,很普通的绿色小房子,进去用餐,避过大雨。一个长得像《唐顿庄园》里老管家卡森的人,出来接待。
听说我们是第一次到塞尔维亚,第一次到泽蒙,刚才去过多瑙河了,他就推荐起来,餐厅有道多瑙河鱼。家人点了个烤肉的套餐。简单的一餐开始了。
饮料配冰水,一筐小面包,一大碗有菜有蛋有肉的汤,吃完就基本饱了。撤下后,主菜和沙拉上来,卖相一言难尽。
鱼的摆盘造型很奇怪,我看了一会儿才明白是条很大的鱼,炸了其中的横切面。比较油腻。家人也说他的那道菜很腻。这里的量实在太大了,看看卡森同志厚厚的身板,他们是吃出来的吧。
窗外雨停了,我们根据账单放好钱,起身,卡森同志连忙说等等等等,然后去了后厨,端出一大盘甜点,巧克力之类,我们都忘了还有最后一道甜点呢。
卡森同志问把甜点打包吗?我们一人拿了一块巧克力,家人说,嗯好吃,不用了,我们不能多吃甜食。卡森同志送出门口和家人握手道别。
出门向前刚迈了几步,嚯~ 一大片墓地!好家伙!竟然在墓地隔壁餐厅兴高采烈地吃了顿多瑙河鱼!吼吼!
立刻转向另一条路。
“就凭这位置,我们说不定是唯一来这家餐厅的中国人。”
“你回去写个游记,很快就不唯一了。”
随便转着,到了一所职业学校。有围墙,有大门框,没有门,没有门卫,进去转一圈。
几十年前落后小县城老旧学校的风格,门廊下坐着的,进出宿舍楼的都是男生,是个男生宿舍区。隔壁围墙里是女生宿舍楼。
外面的小路上,几个简陋的小卖部前,喝着饮料抽着烟的男生女生,小声地聊着。这些学生略带痞气,和法学院学生气质全然不同,当然学校性质校区建设也全然不同。
学校旁边赫然一片公墓!啊啊啊!转了一圈又看到了。
世界都一样一样滴啊,用一茬茬阳气冲天的大学生们对冲暮气。比如茶家坟的北京二外,中国传媒,中关村的各大名校。不过这里摆放献花,不时有车开过,关键那么多痞气的大好青年常年在此,并不恐怖。大概信仰在天堂的也无意流连人间吧。
回程,远远看到几个忙着拍照的鲜艳身影,正高声赞叹,辨识度很高,是几个自驾的中国老阿姨。
小镇不大,闲逛一天足够了,也有人到贝城,会专门来泽蒙住宿,体会那种属于欧洲小镇的静谧时光。
第十一章 乡村小镇赶个集
泽蒙小镇太近了,跟城市区别不大。去更远的地方,随便找一条最长的公交线路,坐到尽头,怎么样? 我提议。
好主意!击个掌!
接下来几天,我们开启了公共交通走四方模式。
过河去最远的地方。车越开越远,大片农田农庄,然后进入一座小镇,这是真正被乡村包围的乡村小镇。
车行驶在村镇路上,身后坐着一位装扮坐姿都十分优雅的老年女士,在公共汽车上很突出,因此我特别注意到她。
我听到她小声反复说了几遍:Thank you. You are welcome.
然后,轻轻地碰了碰我的肩,我回头,她微笑着比划,是我的发带松了。
我直接把发带取下,说了Thank you. 她马上回答You are welcome. 原来这句话是为了提醒我而练习的。真是可爱又温馨的女士。
过了一会儿,又轻轻碰碰我的肩,摆摆手,然后左手在空气中抓了一下,右手跟上,说:咻。我愣了一下,立刻明白了,见到我取下发带后并没有扎回去,老人以为我误会了,有些着急,又无法表达,肢体语言真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我笑起来,再次说Thank you. 她如释重负,You are welcome.
见我还没扎起来,就又比划了一遍。我重新扎起头发对老人笑着点点头,老人也靠回椅背歪了一下头笑起来。
不久,我感觉到老人轻轻站起准备下车了,我们回头准备挥手说再见,她也正好转头在看着我们,原来老人也正期待有始有终的相遇告别呢。六目相对,大家都无声地笑了。
集优雅温馨可爱于一身的老人,今天是母亲节,希望她回家可以收到鲜花。
温馨的邂逅,温暖的小镇。
车站终点。步行经过几栋房子,就是大片绿油油的麦田。
东方面孔出现在这个偏远乡村是小概率事件吧,引起候车人的集体观摩。
往小镇里走走逛逛,超市,咖啡店,街头雕塑,墙壁涂鸦。也不是很特别。
发现有些老人拎着东西陆续从同一方向走出来。这得去看看,有什么特别的。
带上八卦的心,旅行更精彩。
果然,转角处,购物中心AMBAR旁边,热闹的村镇赶大集。
中国乡村往往会按农历逢初一十五之类的有大集庙会。今天什么日子,刚给母亲大人送去节日问候,是周末。
路边各种摊位。卖笤帚的,那种老爷爷用高粱糜子手工做的;卖乱七八糟地摊货的,看着不像新的;木箱装满苹果;大颗甘蓝;各色装在纸箱的鲜花;新鲜的鱼;钩子耙子等各种农具;衣服鞋子等等。
除了路边临时摊位,还有围起来的固定市场,很热闹。舔着冰激凌的小孩儿跟在大人后面各个摊位转来转去。
各种新鲜的蔬菜,和中国中原地区品种差不多。鲜艳的西红柿,樱桃,草莓。卖鱼的用桶装着鲜鱼。
路过卖熏火腿肠的摊位,各种样子,看起来应该好吃,大叔切了几块请我们品尝。
哇,比哈尔滨秋林红肠更有果木熏烤的味道,大概是肉质更好吧,更好吃。而且,除了香没有任何异味儿。
我们马上买了些,因为没想到我们这样的游客会买,大叔一下兴奋起来,马上又切了其他的火腿给我们品尝,推荐。又买了一种。
对面卖羊肉的摊位,羊肉看起来很好,烤出金黄色。
过去看看,老人马上切了块肉给家人品尝,嗯~真不错。
老人也切一块递给我,因为我从不吃羊肉,家人正要接过去,老人很自信也很执着,坚持递给我,并使劲点头示意我品尝。
只好接过来,闻了一下,淡淡奶香,没有膻气。体验一下塞尔维亚烤羊肉也行。竟然吃起来也没膻味,还有股淡淡奶香,真是奇了。
想起在新疆,做羊肉的饭店那股膻气进去都待不住,只好两人分开不同饭店吃饭,再汇合。想来应该是因为那边干旱缺水,小羊们是上火体质,塞尔维亚水草丰盛,又多雨,小羊们是温和体质。橘生南为橘,生北为枳,万物同理。
我们和老人无法交流。火腿大叔十分热心地主动过来帮忙翻译。
原来,这些羊真的是小羊,是老人自己在很远的地方养的,老人自己宰杀,烤制的。很好的!火腿大叔夸赞道。我们选了一块色泽金黄的肉,他说选的很好,这是前胸,然后敲敲自己的前胸。哈哈!
来了些客人围上买火腿,火腿大叔连忙挥挥手回去招呼客人。家人招财猫体质在异国他乡也照常发光发热,我在考虑要不要开个店。
付款时,老人说话我们也不懂,也看不出他在比划什么,大家都有些蒙圈,我们干脆拿出一些钱让老人自己从里面拿。
火腿大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及时出现了。和老人说了几句,又称了称重,把秤转向我们,又拿计算器按了个数字,用英语重复一遍。又跑回火腿摊。
付完钱,远远和火腿大叔挥手互相打个招呼,我们东张西望着走了。
正在卖花粉蜂蜜的摊位前选花粉,羊肉老人过来,拉了拉我们衣袖,然后递上一袋烤羊肉,我们互相看了看,才发现付完钱谁都没把羊肉提走,大家都笑起来。
这个季节花粉的主要来源是油菜花。买点儿看看和国内的有什么不同。后来发现竟有股膻气味儿,明明是植物来的。奇怪,肉反而没膻味儿。
550第纳尔,我们看到摊主手里拿着500,就自然地按国内算法,给他1050,这样直接找我们500就好啦。
摊主顿时蒙圈,又重新把数字敲在计算器上,给我们看是550,然后从里面只拿走1000,在自己的钱里开始翻找零钱,没找到正合适的,又跟旁人拆借了,然后找回450。摊主耸耸肩,表示这样才对。嘿!
真是有趣极了,以前还以为只有英国人这样。
煎饼摊,问多少钱,胖胖的摊主张开五指,五十。来一卷塞尔维亚乡村煎饼,再搭配乡村自产火腿羊肉。
这地气接的,贴地飞行。
远远不够,买了一种不知道什么的野菜,看到一种根须很长的菜,家人说我们嚼不动就没买,结完账,摊主大概注意到我们讨论那种菜了,装了几根,送给我们,边比划边说,切了放汤里,很好。
回程路上,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狭路相逢,小者胜。我们等在一边,请小朋友先过。
几十号排队的小朋友,多种类型外貌,一看就是不同民族。一个个转角出来见到我们,有的熟视无睹,有的张大嘴巴眼睛,有的双手捧住小脸蛋笑起来,有的噢倒吸一口气。
都是塞国可爱的花骨朵。
走四方的一天,在终点站,有很大的社区,不知什么民族,尤其男孩,很多长着网红们挫骨加美颜的梦想V字脸。
车站几个老人守着冰柜,用老式锁头锁着。噢?是治安不理想呢,还是太好吃了控制消费呢?塞尔维亚水质应该不错。来个冰棍儿。还蛮好吃的。再换一种试试,也不错。
两个等车的女孩儿对老人说,我们要和中国人一样的。
走四方也遇到不友好的,看起来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路过身边时,突然齐声喊出听不懂的口号,感觉上很不礼貌,很不友好。这取决于他们接受的信息和教育倾向。
赶完乡村大集,晚上要自己下厨喽。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
作为半素食者,在肉食国家往往比较无奈,一般get不到肉食的美。家人也从开心地在当地餐厅各种吃肉,到勉强,到不想。
共和广场边的餐厅卖相基本很好,连个小卷饼都搞个仪式感造型,味道就不要期待了。
有天看见一家中国餐厅,简直眼前一亮。
食堂式快餐。那卖相,深谙大道精髓,一派有物混成、后天而生的混沌之感。我高兴地来了顿爱国主义公社大食堂快餐。
毕竟舌尖上的国家,卖相,味道,总得占一样吧,然并。生意还不错,年轻人络绎不绝。
又有天,看见写着案内所的铁板炒饭,分不清中式日式,尝试结论是不中不日。也是一派混沌,堂食也装在纸盒里。店里就我俩,外卖生意奇好。真神奇。
还看到亚洲餐厅,也是食堂式快餐,当然不想尝试了。从卖相、味道、餐具简陋程度上看,名字都起小了,环球公社大食堂,更霸气。
这些年轻人吃中餐主要因为价格低量又大吗?最后一天我有了另外的答案,这也是他们了解中国接近中国的一个途径,他们吃的其实是对中国的向往吗?
新公寓位置不错,露台对面就是剧院,楼门口就是换钱的,旁边挨着便利店。从便利店拎上来大桶矿泉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啦。
新房东是个很居家的女孩,贤淑而内向。正常居家设施,从小干花到熨衣板,折叠不锈钢晾衣架,该有的都有了,没必要的也有,床品也比较舒服。厨房非常符合我要求,厨房设施很齐全,比较大,除开六人餐桌,还有很大空间。
厨房卧室都有落地门窗,连接露台,每天晚上回来敞开落地窗,喝杯热饮,在露台上看看街景。
缺调料,手动小电梯,直接下楼买就好了,公寓楼大门又高又重,会遇到孕妇请我帮她拉开门的情况, 电梯就让给老弱病残孕啦。
吃完胃口极度舒适的晚饭,收拾停当,洗好衣服,露台小坐吹吹风。
打开电脑,我工作,间或去露台眺望远方。家人去看电视。岁月静好。
过了很久他出来,有话要说的样子。我们几乎同时说:“好像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久。”
嗯~ ~,思想又量子啦!我盯着电脑,竖起一只手,他默默击掌走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