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没办法投入受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影响,外在因素改变不了就改变内在。
一个人越是独立有边界有安全感,就越能投入,越能跟别人走近,共情别人的感受。
如果一个人不够独立,没有边界和安全感,进入一份关系的时候,或者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她会很担心迷失自我,被掩漠没或同化。
观点一,提高专注力,最重要的是做好时间管理,做好目标规划,把每天要作的事情罗列出来,给自己设立一个类似学生的课程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把精力集中在固定的时间模板里,每次只做一件事,保持正念,刻意练习就能提高专注力。
观点二,尽量接受自己现在的状态,不焦虑,保持正念,要想着那个悬崖壁上的美味野草莓
观点三,要事第一,永远只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如果是专注力的问题,那就去刻意练习专注力,用微习惯去培养。冥想,瑜伽之类。
观点四,我觉得如果我把心思全部专注在这件事情上,就会很专注,正如《一平方米的静心》里说的,但是,如果不是我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专注时间会比较短,很容易抽离出来,分神,相反,如果是我特别喜欢的事,比方说看一本我喜欢的书,什么吃饭睡觉,就都是浮云了。目前做事情还是选择感兴趣的为主,非理智状态比较多。
观点五,如果心里有未解决的事,即使没人打扰也不容易专注。如果心里没事,就能专注。
专注的能力大家都缺,现在的社会、产品、市场都是朝着制造焦虑去的,长期不专注,自然会生疏。
下面引用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推文,从根本上分析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你总是不能投入?
l 个案一:说他读书从来都是最多只能专注两分钟,然后必然要走神。
他说,他走神,是在寻找妈妈,他怕妈妈走开。
l 个案二:他们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深入去谈,他们发现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这件事在拒绝自己似的。
2关系不好,投入不了
投入一件事,和投入到一个关系中,是同一回事。
你和事情,你和人,其实都是一份关系。
你怎样才能投入其中呢?
你必须获得这么一种基本感觉:对方,用术语来讲即客体,欢迎你将你的能量灌注它身上。
自体(self)永远都在寻找客体(object),“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你”并非仅仅是人,其实也藏于万事万物中。
3所谓投入,就是:我的攻击,荣耀了你
刚才讲到,投入是“我”的能量灌注到“你”身上,而“你”对此是欢迎的。
这句话太好理解了,反而没有达到精髓。
我们需要问的是,“能量”这个词该如何理解?
它可以理解为生命力,不过这仍然是一个普通的理解,不能带来真正的理解。
如果把“能量”,理解为“攻击性”,那么就可以理解了。
攻击性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顾名思义,生命力都是带着攻击性的。
我们就从攻击性这个词的字面意义上去诠释一下投入和关系。
投入,意味着“我”将我的攻击性酣畅淋漓地灌注到“你”身上。
这样一说,也许你会理解知道,投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能投入,意味着,当“我”将攻击性灌注到“你”这里时,“你”是允许的。
可“你”如何才能允许?
简单来说就是,“我”的攻击性没有伤害甚至杀死“你”,“你”也没有因为我将攻击性宣泄到你身上,而报复我,伤害我甚至想弄死我。
不仅如此,“我”的攻击性好像给“你”带来了好的感觉,荣耀了你,成就了你,让你开心。
即,当我的攻击性,在“我和你”的这个关系中流动时,它既没有摧毁“我”,也没有摧毁“你”。
你我都存在于此,当得到这份确保后,攻击性才能酣畅流动。
4被允许的攻击,滋养了彼此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做类似的攻击性的表达,就像小狮子都在各种攻击母狮子和公狮子,但都得到了允许。
只有在很过分的时候才会被阻止一下,但通常不会被严重报复,那么孩子就有了这种体验:他的攻击性可以在关系中肆意流动。
当孩子真能这么做时,父母也必然会体验到,自己被滋养了。
但是,有些父母内在有严重的死亡焦虑,当孩子表达攻击性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被伤害了。
于是去报复孩子,或者表现得非常虚弱,这都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攻击性流动时,或者伤害到“我”,或者伤害到“你”,于是会把攻击性给缩回去。
当然,也有人会发展出这样的东西:管你这样,哪怕你死亡又如何,我就是要肆意宣泄我的攻击性!
这样的人也会有专注,但他们因此就有了反社会的品质。
5成就才华,需要一个灵感时刻
前面讲的,都是人际关系中的,接着讲讲所谓才华。
有才华的人,都知道灵感时刻。
当灵感来临那一刻,好像突然间,有什么门、窗之类的东西被打开了,有一种水流一般的东西,在你脑海中、心中或身上流过。
你发现自己可以毫不费力,只需要去表达就可以了。
如果你在音乐上常有这种感觉,
你就有了音乐才华;
如果你在体育上常有这种感觉,
你就有了体育天赋;
如果你在绘画上常有这种感觉,
你就有了绘画才华;
如果你在文字上常有这种感觉,
你就有了文字才华;
……
通常,一般天才能有一个通道打开就很好了,当然也有一些天才,如达芬奇,像是开挂一样,打开了很多方面。
可是,这些灵感时刻是怎样出来的?
那个门是怎么打开的?
为什么,像作家之类的人,容易拖延症,他们像是要等待这个时刻的到来?
为什么,所有最后成功的天才都会强调投入?他们等待灵感时刻不就可以了?
其实和人际关系的道理是一样的。
才华的对象是物或事,但一样是客体,一样是“你”。
面对这样的客体,“我”一样需要得到这种验证:
“我”的攻击性可以肆意表达,而“你”是允许的,“你”会被荣耀,而不是被伤害被破坏甚至被杀死,并对“我”有强烈报复之意。
我们不断去花时间投入其中,除了掌握事物有关的知识技能,也是在品味这种感觉:
“我”的攻击性在这件事上可以释放,这是可以的,“你”会被荣耀。
一旦这样的感觉形成,灵感时刻就出现了。
阻挡在“我”和“你”之间的门、窗就打开了,甚至是墙和堤坝被冲毁了,生命力与热情肆意流动,“我”和“你”都没被毁坏。
这种感觉联合到一起,会导致这样一份感觉:某种自我(ego)像消失了,这是“无我”的时刻。
但有意思的是,这时你反而清晰感觉到,“我”存在于此!
你对投入其中的事物的感知也无比清晰,所以“你”也存在于此。
在最深刻的时候,你会体验到彻底的合一。
这种时候,我有幸体验过两次,这时,不仅你我消失,“语言”“思维”和“自我”这三种东西也会一并消失。
这种时刻,超越灵感时刻太多,我觉得是另一回事了。
6成熟的人,都带有一丝野性
耳帝 曾谈论比伯说,一位天才,需要出现各种荒诞不经的事,他看起来是在走弯路,但他也是在拓展自己,最终他如不进入严重的歧途,而终于能成熟时,那会是非常不一样的成熟。
其实还是一个道理:
当一个人更充分地释放了自己的攻击性时,最终没有导致对谁的严重破坏和伤害,或者这些破坏和伤害终于是可以修复的。
于是,攻击性可以表达,而“我”存在,“你”存在,这时攻击性就得到了释放的许可一样,同时所谓人性化也就发生了,这就是所谓成熟。
这两段还是解释,而我更简单的表达是:
真正的思考,都是带着点毒的;
真实的人,都是有野性的。(张岱所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如果你希望自己有才华,得在你期待的那个领域释放你的攻击性;
如果一个社会希望有各种创造,得允许相当的自由。
还请记住:要想拥有才华,你得努力,你得投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