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三
1.出师北伐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那年初夏,永安宫里,父皇崩逝而去。没有最终的一面挽留,留下的惟有一道重重的诏——父皇将他耗尽大半生心血、老来而得的锦绣蜀汉江山,交付给朕这样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父皇的遗命,让朕不得不接管这江山,也意味着接管了父皇临终那颗未竟的雄心壮志。相父诸葛亮,是父皇一并留给我的希望和在世的慰藉之药。
他说,这道诏是一座泰山,朕就是山峰上的那颗松,朕得让蜀国人,将来要让天下人都看得见那颗松,它的险峻和挺拔。
朕听得很感动。因为深信相父,在往后的岁月,朕一直对相父为人高山仰止。而相父的所言所策,朕也始终屏息垂听,处处无不受用。
于是,朕的十七岁,在那年五月,便由相父领着,在成都的深宫里,在大臣的注视中、在蜀国百姓的臣服下,战战兢兢的开始。从青春到衰老,年年日日,秋去冬来,又不觉春深,光阴速速,辗转流连。
丞相慈爱如父,闲暇常训导朕读汉书、礼记,教朕学国家之典,察君臣之礼、忠义之节,辅朕览诸子百家之要,为朕讲注六韬、商君书,对朕关心教导,总是耳提面命,孜孜不倦。
丞相威严如君,让朕时常忆起幼时,子龙将军救朕被罚情景,内心常怀忐忑。丞相在朝中,总理内外政事,操持谨细,朕放心无遗。他以建国初定,蜀汉中兴,定朕国号为建兴,要长朕之志,雄朕之心。
相父说,蜀国的未来还很长,很多路朕应该试着,在前面摸索着先走。于是,相父指给朕蜀国今后即将要走的路。
那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迂险的路——北伐中原。路上有一座难攻的关隘——曹魏。一旦越过去,蜀国的天便很大很大。
从那一刻,朕的命运,便与蜀国与相父,牢系为一体,荣辱共进。
于是,接下来几年间,朕的蜀国开始忙碌、强壮起来。朕每日应丞相要求,一边学习君王之治,一边了解大臣、了解蜀国。
朕继位以来,几年间,看得丞相每日,总是身影碌碌,心力不辍。先是遣使,与吴和亲通好,国内奖兴农业,广种粮谷,闭关富国养民,平定南中四郡,治戎讲武,朝事夕定,国势高昂,民声一片称好。
建兴五年(227)春,丞相率师屯兵汉中,准备北伐中原。临出发前,丞相之子出生,取名诸葛瞻,字思远,以此训示朝中,君臣上下举国一体,思国忧远。
他向朕所呈表中,言辞这样深恳:“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宫,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临别出师,百官举目饯行。那刻,朕于丞相面前,深深一拜。送别相父,执手而话,涕泪盈盈。数万慷慨之师,都是蜀中的英勇儿郎,整装待发,雄壮慷慨。那刻,朕心如鼓,高亢雄浑,目送丞相之师,威武北发。
“相父,相父之清廉高远,足称朕举蜀之表率。朕定遵相父所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朕定当铭记在心,时刻想念相父,相父慢走,盼望大军早日凯旋!”
“谢陛下!如此,老臣安心!”
2、曹叡之解
六年春,蜀汉丞相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为疑兵,自褒城一路北进,从箕谷道入,佯装由斜谷道出,作攻打郿城态势,借此牵制魏军主力。
丞相则亲率主力,从阳平关西去武都,直向陇右祁山进发。果然,丞相的声东击西之策,使魏军攻其不备,惶然失措。
我蜀军在丞相带领下,一月之间,陇右除广魏、陇西二郡,拒不投降,短时间不能拿下,其余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太守皆望风归附,举城叛降。
消息传到洛阳,魏国朝野,上下震惊。
武将一部分征战在南,郿城防守之力不足,救援难瞬时抵达,陇右又是关中西之门户,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丢失,郿城顺势可下,蜀兵直驱长安,指日而待。殿下臣僚们交头接耳,如釜中之群蚁,轰乱一片,完全忘记是在朝会议事。
魏明帝曹叡——一位翩翩俊美少年,弱冠出头。他白皙的脸庞上,嵌着的一双如鹰般邃远清澈的深瞳,此刻正冷冷地嘲视着大殿下,在所有人的身上扫射过一遍。
“众卿——,商量的如何?形势紧迫,谁有了平敌良策,都说来听听?”
曹叡的话音,犹如陨石坠地,劈空而至,来的猝然而厉,回响不绝。群臣的聒噪声顿时停歇了,大殿陷入一片诡秘的幽静,每个人头顶的空气也都凝聚起来。
大臣们都俯身垂首。先前所有的主张谋略,似乎被这刚才的一语所惊,逃得没了踪影。接下来,这些人似乎已准备好了,继续接受曹叡阴鸷的诘问。
终于,曹叡看出来,自己等待的答案不能到来,将眼光落在了大将军曹真身上。
“大将军曹真,命你督军关右,于郿县驻军抵御赵云、邓芝侵犯。左将军张郃,与你五万兵马,抵御诸葛亮,收复已失的陇上三郡。朕将同日亲往镇守长安。此间一切国事,由司空陈群监国。其他众臣当全力协理,各司其职。”
魏军初到,蜀将高翔已在临渭、街亭间派兵,驻守列柳城,配合先锋马谡防守街亭。魏将张郃于南山下当道扎营,蜀兵在山上被切断水源,马谡大败。
同时,曹叡颁发的告益州书,对丞相北伐极尽贬斥吓辱之辞,刚刚投降的三郡,见风反舵。安定吏民再降曹真,凉州刺史徐邈又夺取南安,接之天水又叛,魏收复三郡。
魏军大胜。三月十八日,曹叡率师驾临长安,奖掖三军。相父诸葛亮拔西县千余户百姓,往南撤入汉中。
对于临阵打仗的事,朕一概不懂。蜀国初征失利,本事兵家常事,丞相却因用人不当,自贬三等,朕甚觉心痛,也更加敬佩相父人格。若能代受,朕甘愿替相父分担。
可是,那魏国的曹叡,与朕年龄相仿,继位二三年,如何能临危自处,调度有方呢?朕每日呆的深宫,与相父出征的战场而论,是何等的安逸?可朕能做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