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一〇七】
四川崇宁县蔡酣紫先生,好道术,与汉阳太守王某交好。王年九十余,能驭空而行。言元时玉山堂主人顾阿瑛已成地仙,至今犹在青城山中,引蔡见之,绿鬓朱颜,不食不饮,谈笑不异常人,说元末明初之事尤详。王善画古松,题云:“烟墨一螺香一炷,写出长松两三树。月明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
崇宁县(1102—1958),中国旧行政区划名,原川西上五县“温、郫、崇、新、灌”之一。唐朝仪凤二年(677)置唐昌县,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以皇帝年号“崇宁”改名为崇宁县。清康熙七年(1668)并崇宁县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再置崇宁县。1949年12月崇宁县、郫县相继解放。1958年9月撤销后主体并入郫县,其他部分并入彭县,灌县。其辖区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今成都市郫都区西北部及都江堰市、彭州市部分区域,县城位于今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崇宁县在历史上曾用过“永昌”、“唐昌”和“周昌”等县名。
道术,音dào shù,指道门法术。道术一词出于《庄子·天下》:“道术将为天下裂”,这里指道家哲学。后世把道士的自身的修炼与修行,以及道教宗教活动均称为道术。道士的修炼与修行包括:内丹,外丹,服食,导引等内容。道教的宗教活动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跷、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纵横、兵法、神仙术、辟谷术等。
汉阳,今一般武汉市汉阳区。大业二年(606),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其后多次变更隶属,元代,属汉阳府。明洪武九年(1376),撤汉阳府,降为州,汉阳州属武昌府。洪武十三年(1380),废州,复设汉阳府。清康熙三年(1664),湖南、湖北分治,汉阳府隶属湖北布政使司,仍辖汉阳、汉川两县。民国初年,废汉阳府,汉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不久,废江汉道,汉阳县属多次变更。1949年5月17日,汉阳县解放。5月24日,汉阳城区划归武汉市设汉阳区,汉阳县农村设汉阳县(今蔡甸区)。1951年,汉阳县改属孝感专区。1959年,汉阳县随同整个孝感专区划归武汉市。1960年,恢复原体制,汉阳县仍属孝感专区。1975年,汉阳县划归武汉市。1992年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
驭空,音yù kōng,辞典解释:犹腾空。引文为本条诗话: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四川崇宁县蔡酣紫先生,好道术,与汉阳太守王某交好,王年九十馀,能驭空而行。”古汉语中,“驭风”一词多见,亦作“御风”,“驭”通“御”,意思是仙道乘风飞行,借指仙家。《文选·谢庄》:“响乘气兮兰驭风,德有远兮声无穷。”李周翰注:“言贵妃德响若兰气驭风远去而芳香无穷也。”唐·刘禹锡《寻汪道士不遇》诗:“仙子东南秀,泠然善驭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驭风一词,颇好理解:驾驭长风。而“驭空”一词,颇为费解:腾空而起,凌空虚步?若述仙家凌空疾行,显然不如“驭风”形象具体。笔者妄测,“驭空”一词是否为袁枚笔误,衍成新词?
顾阿瑛,即顾瑛(1310—1369),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昆山(今属江苏)人。家业豪富,筑有玉山草堂,园池亭馆36处,声伎之盛,当时远近闻名。轻财好客,广集名士诗人,玉山草堂遂成诗人游宴聚会场所。于其祖茔处为身后修造生圹,名曰金粟冢。他不愿做官,常与杨维桢等诗酒唱和,风流豪爽。他的诗歌也多是抒写这种闲情逸致之作。有时也还能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对社会现实有所关心。曾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军,其诗歌中也表现出对农民起义军的对立态度。元朝末年,天下纷乱,他尽散家财,削发为在家僧,自称金粟道人。他死时已经是明初了。著有《玉山璞稿》2卷,《玉山逸稿》4卷、续补1卷、附录1卷。
地仙,音dì xiān,道教认为住在人间的仙人,也称为遍知真人。葛洪《抱朴子·论仙》:“按《仙经》云:‘上士举形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仙术秘库》:“地仙者,为仙乘中之中乘,有神仙之才,无神仙之分,不悟大道,止于小乘或中乘之法,不克就正,不可见功,惟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所谓不离于地者,此也。古今来修仙得道者,以此类为最多数。”
青城山,音qīng chéng shān,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东汉汉安二年(143),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张道陵亦羽化山中。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至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清康熙八年(1669),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绿鬓,音lǜ bìn,释义: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形容年轻美貌。南朝·梁·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之三:“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唐·李白《怨歌行》:“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烟墨,音yān mò,释义:1、以松烟或桐烟等调胶制成的墨。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烟墨不言,受其驱染;纸札无情,任其摇襞。”2、指墨迹。清·唐孙华《题张汉昭小像》诗:“烟墨何苍茫,想像洞壑幽。谁能为此图?或是顾虎头。”3、油烟凝聚的黑色粉末。明·陶宗仪《辍耕录·写像秘诀》:“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緋红,用银朱紫花合……麝香褐,用土黄、檀子入烟墨合。”4、烟熏的黑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
烟墨一螺香一柱,写出长松两三树,意思是王太守用了一块螺墨的墨汁,花了点燃一柱香的时间,就画出了几树古松。表现了王太守绘画之简洁快捷。这里比较难解“烟墨一螺”的“螺”,后经查找资料,方知古代有一种圆形的墨,称为“螺子墨”,亦省称“螺墨”。明·陶宗仪《辍耕录·墨》:“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所以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墨贮汁耳。自后有螺子墨,亦墨丸之遗制。”亦省作“螺墨”。清·陈维崧《风流子·泊舟谯郡赠新安汪公言》词:“赠到葳蕤,休教锁恨;貽来螺墨,莫便磨人。”陈维崧自注:“时公言有青琐名墨之赠。”宋·杨万里《赠墨工张公明》诗:“易水松花烟一螺,涨起倒流三峡波。”亦把墨(松花烟,即松烟墨)与螺同写一句,可见“螺墨”在古时常见。
月明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意思是,明月之下,老鹤归来,看见古松便想落在其上,不料踏上的是画的树枝而非真树枝,只得又飞了回去。这两句诗,描述了王太守所画古松细致逼真,连经常伫立松下的老鹤在明月之下都信以为真了。
附:螺子墨:有黑绿的光泽,故一名螺子墨,又名螺黛,或称黛螺。此墨系用海中的螺壳,燃烧后,研成粉,加胶和香料,制造而成。陆放翁诗有:“墨试小螺看斗砚”。但是海螺中黑白多种,制墨者选其中黑而有紫光者烧之,故制成的墨。墨绿光泽仍不失。其墨因为颜色光丽,不但为一般文人写字用,同时亦为女人画眉所喜用,欧阳修词云:“浅螺黛,淡胭脂,闲妆取次宜”。古人又说此墨出自波斯国,颜师古《大业拾遗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炀帝宫中争画长蛾,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出波斯国”。又有陈旅白《画眉图诗》云:“隋家宫妓扫长蛾,镇尽波斯万斛螺”。据说这种墨的优点,是无论写出的字,或是墨块,经任何长的时间,都不脱色,亦不失光,为他墨所不及。同时其光泽亦非常美丽。故虞伯生赠佟士明诗中有云:“赠君千黛螺,翠色秋可扫”。摘自赵英山《书法新义》,台湾商务印书馆。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