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和大学期间,一直坚持写日记,偶尔也写些文章。毕业了以后,在工作的压力下我妥协了,写作的习惯被放弃。每每想来,都为当初没有坚持而悔恨不已。
自毕业搁浅写作至今已有8年,没有文字记录的8年,仿佛一个人生的空白期,虚度而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我已经错过了8年的大好时光,不想再让8年后的我为今天的放弃而懊悔。
真正又开始有规律的写作,始于半年前。这半年来,听了许多老师的分享课,开拓了眼界,也见识到了不同写作领域的高手。干货类、故事类、情感类、哲思类……原来靠写作,我们的人生又可以拓展出这样无数的不同。
回顾半年来的写作过程,有3个心得感触颇深,遂整理出来,分享给已经开始写作或正准备开始写作的朋友,与大家共勉:
1,先写上15分钟
当我们渡过了写作最初的激情期,会逐渐发现自己写得越来越慢,或者有时压根就没有“灵感”。像这样的写作低潮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每当没有思路,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我都会换个思路:先选一个身边的物品,通过联想,不管用词对错,也不要考虑逻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一直写够15分钟再停下来。

比如,书桌上离我们最近的是一个闹钟,那我们从闹钟的外形开始写,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这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我们的视、听、嗅、触、味等多个感官,来描述它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这个闹钟,联想到刚上小学时 ,爸爸送给我们的第一闹钟,围绕这个闹钟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相信通过观察和联想,我们一定能写上15分钟。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写完这15分钟,我们会发现,好像思路正慢慢被打开,思维也活跃起来,甚至能对我们平时所写的其他题材的文章也能有新的认知。
许多人是“慢热”型写作者,就如烧柴时需要引火之物一样,写作需要预热练笔而为灵感打开一道口子,当这个口子越来越大,灵感便会倾泄而出了。
2,先完成,再完美
多个写作训练老师跟我说过这句话。
看一些文学作品时,我们并没有感到作者有多费力。但当我们拿起笔,写上一段话,总感觉怎么写都不顺畅。这是因为,我们只看了作家们发表出来的文字,而在发表的背后,他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稿的修改。

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第一稿永远是一堆臭狗屎”。如果连海明威的初稿都是狗屎,我们又凭什么对自己期望太高呢?
王尔德曾经说过:“我花了整整一个上午加了一个逗号进去,然后又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把它剔除出来。”
巴尔扎克,每写一文章或小说,都要反复修改达六七次之多。并且在这些作品最后印成问世以前,他还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修改。他把每一部作品的原稿和各次修改稿合在一起,订成了厚厚的一册。假如一本小说出版时有二百多页,而这本稿子有时竟长达两千页。
作为新手,不妨降低一下预期,有了一个好的题材,先去写完,不管写得有多烂,先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章,然后再去修改它。如果一心只想着完美,那么欲速则不达,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沮丧。
3,坚持不懈
很多人报了写作培训班,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中肯的建议。不同培训班的老师,可能建议上都不相同,但其中有一条,是他们全都同意的,那就是:写作要坚持不懈。
只需要一枝笔,几页纸,让写作看上去简单之极。有些朋友辗转多个行业,最后想要靠写作走上经济自由之路,因为它看起来最简单,甚至不需要什么物质上的“投资”。
对于有这样想法的朋友,我可能要泼您冷水——写作是很难的,要守得住写上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寂寞和枯燥,要耐得住辛苦付出无人问津的冷眼和嘲笑。
这是一个人精神上的长征。
行百里者半九十。
时间不仅是杀猪刀,也是一把最好的筛子,当最初的创作激情退去,绝大多数人被时间的流水裹胁而去,留下的足金,是极少数。

简书上有日更挑战,其他很多平台上也在鼓励持续输出。我很佩服能够坚持日更的朋友,我自己坚持不了日更, 但我正努力让写作变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坚持下去。
最后,希望每一个有志于写作的朋友,都能不断地写下去,在文字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