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递来的名片

作者: 阳光总在风雨后_e653 | 来源:发表于2017-11-15 15:46 被阅读0次

金秋时节,和几个朋友去林桂龙胜看龙脊梯田。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火爆,龙脊梯田这个名字在网上已成热搜,这也许正是我们刻意要去的原由。汽车从龙胜县城向西,进入桂龙路,一直往前走,再往前走,然后左拐。路况并非想象中那么理想,车前映入眼帘的是交错的群山和林立的峭壁,公路象一条蜿蜒曲折的带子,在重山和峡谷间穿梭迂回。车身时而贴着岩壁缓慢行驶,时而顺着溪干向前俯冲,如一片轻巧的扁舟逐风而去。从边窗侧目外眺,青岩上涔涔滴垂的山泉,悠悠潺潺的小溪,徐徐拂来的山风,啁啾传来的雀吟,倒是让人仿佛置身桃源世外,内心多了几分轻松与安宁。

当我从浅浅的眩晕中醒来时,龙脊梯田景区到了。

“大瑶寨梯田观景台”几个大字豁然嵌在风雨廊楣上,门前已是车来车往,游人如织。此时正午,早觉饥肠辘辘,只好在路边的一家农家乐用午餐。老板是本地人,中等个头,热情,干练。服务员递过菜谱,菜谱以鱼类为主打产品,且都标着龙脊梯田自产,创意不错,价格却贵得不敢恭维。仔细挑了半天,我们只点了两份青椒鱼,78元一份。服务员引我们到木楼外廊餐厅落座,倒上一杯罗汉果泡制的开水,慢慢品尝。农家乐木楼立在公路外坎,一条小溪恰好绕着柱脚潺潺而下,房子凌在溪畔之上。凭栏而望,似有摇摇欲坠之感,茫然间陡生几分窃恐。

用完午餐立马出发。从农家乐往前走十多米,是梯田观景台的空中索道,长长的钢丝索道载着缆车在山岭间川流不息。我曾在陕西华山体验过空中索道惊心动魄的瞬间,所以龙脊梯田观景台的空中观景也就没再给我以更多的视觉冲击,只是,此景彼景,非同日而语罢了。

移步前行,山回路转,梯田景观豁然呈现眼前。这是一个典型的盆谷地势,三面环山,山脉列罗,呈弧状辐射。梯田就势布局,层层叠叠,延伸分布到山顶,如勾勒在山脉上一条条彩带在山间飘逸。时值金秋时节,梯田里早已铺满了金黄稻穗,山风拂过,稻浪起伏,稻香弥漫,大瑶寨就落拓在这山根下,点缀在梯田间。

从地图上看,大瑶寨由大寨、新寨、小寨三个自然寨构成,大瑶寨是三个自然寨中心,三寨皆依山而建,毗田而居。我想应该是随人口增加后自然迁出去,以适应生存之需。从海拔来看,这是一个深居高山上的古瑶寨。史料记载,瑶族人民一般都选择在高山上居住,但大瑶寨却选择落拓于三面环山的盆谷,层叠梯田盘桓四周,潺潺水流纵横寨中,生活便多了几分便利和舒坦。

缘溪而上,步入寨中。一座风雨桥横跨溪头,木质构造略显陈旧,黑瓦楞上积滞的青苔,苍灰色的柱梁,飞檐翘角的造势,似乎在诉说岁月的沧桑。长条木凳上正坐着几位老人,闲聊着什么。然而,他们对远道而来络绎不绝的外地客人已然没有太多的关注与好奇,也许对于这样的情景习以为常了。

对于一个出生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村寨的人来说,对瑶寨的建筑格局并不陌生。但这里几乎看不到一处吊脚楼。所有的木房,都改造成砖木结构的新式建筑模式了。木板装修的外观打上黄色的底,青黑的瓦,飞走的角,两间两层,如出一辙,且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贴了农家乐的牌子,从事民族手工旅游产品的小店铺的生意做得十分红火。这几乎是整个金坑大瑶寨共同的底色了。这似乎让那些怀揣着浓厚猎奇心理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多少有点落漠。

一位年迈的瑶家阿婆悠闲地坐在风雨桥廊上,身着黑色瑶族服饰,硕大的浓发如一条黑蟒盘桓头顶,引来众多游客驻足拍照。据说这个瑶寨是全国闻名的长发村,妇女从小留下的长发,长发浓黑齐腰,央视曾在这里拍过纪录片,长发村曾创下世界吉尼斯记录,名声远扬。一家以经营瑶族秘方为主打招牌的护发产品店应运而生,从宣传广告了解它还是全国联锁店呢。估计我这“灯泡”光顶,就是仙方妙药恐难以奏效,所以不看也罢。

立在高高山顶上那排木楼,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观赏的梯田观景台--金佛顶。

穿过大瑶寨曲曲折折的村巷,沿着田畻间的一条青石路拾级而上,向金佛顶名观景台挺进。九月的梯田稻浪翻腾,芳香四溢,深蓝的天空牵扯着几屡淡淡的云彩,一阵风从谷底拂来,偶尔能看见在田间耕作的农人,耕耘天地间的那种诗意感油然而生。

一个多小时才爬到山顶,大汗淋漓,累得整个人都快虚脱了。这里就是龙脊梯田景区著名的观景台--金佛顶。站在这个最高的观景台,可以把远山近景尽收眼底,层层叠叠的梯田,高耸云巅的山峰,错落有致的瑶族民居,看看那唯一通往山外的山路,不觉中仿佛是置身于桃源世外了。看看鳞次栉比的瑶寨木楼,着实让人感到“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为什么叫金佛顶,我想,能与佛仙联系起来肯定不一般。当然,以山似佛仙状取名也完全有可能,我不去主观臆测了。只感觉到这里海拔不一般,站在顶上,如临天上宫阙,仙仙欲飘之感。高高的山顶上,修了两层排廊,底层是旅游商品的门店,二层是风雨长廊,用于游客观景拍照。不过青一色的风雨长廊也偶尔有那么几分审美疲劳。

立于金佛顶上,瞭望山腰间的层层梯田,错落瑶寨,天上是几丝浅浅的云彩,惬意顿生。我没去过西藏的布达拉宫,但如果空中拍这个观景台,一定与布达拉宫有异曲同工之妙感。

这里简直就是真实的“天上人间”了。用揽车运送上来的各式物品,店铺里琳琅满目的旅游产品,如瑶族背包,服饰,当地特产鸡血玉打造的各种饰品,应接不暇,魅惑十足。但普遍都价格高,这是所有旅游景区的共性了。在金佛顶上用手机对着不同角度随意拍照,梯田,远山,民居、村落,处处如诗如画,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走下观景台,沿着田间小径原路返回。我已经全身酸软,疲惫不堪了。我在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这里不过是中国南方一个小县城,属于东方文化底蕴中一个部分而已。梯田,大山,蓝天,白云,民居,民风,民俗,对世居此地的人们是再普通平常不过了。那么,吸引人们而来的,或许是一种文化,一种无形的文化魅惑。而这种文化,对当今浮躁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救赎。从某种意义上说,龙脊梯田的农耕文明,所带来的价值才是最根本的。梯田文化,用其最本底的亮色在告诉人们,在告诉这个科技文明日益发达的社会,朴实与坚守,厚重与积淀,在经历漫长的历史沉寂后最终会发出熠熠异彩,尤其是在人类灵魂迷失,世风日下和人心浮躁的当下。龙脊梯田,甚至是整个原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馈赠,是前人先祖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厚重的财富。也许,我们的先人当年忍饥挨饿开荒拓土的时候,更多的只是想要蔽体果腹,却不曾想到,在历史的某个节点,它的价值却超越物质价值本身。

归途中,仍看到络绎不绝的前往梯田景点的车子。我不再感觉到路边那些店铺产品人格的昂贵,因为这是一种代价,一种回馈。毕竟,深居山中的人们,正是他们的祖辈的坚守与沉淀,才创造了这片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回望披挂在山间的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它所造就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文化,一种精神的寄托。这就是龙脊梯田景观的全部价值所在,百年坚守的厚赠与历史沉淀的回馈。

一张以梯田景观和农耕文明为底色的名片,正悄悄递向历史深处。

相关文章

  • 从历史深处递来的名片

    金秋时节,和几个朋友去林桂龙胜看龙脊梯田。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火爆,龙脊梯田这个名字在网上已成热搜,这也许正是我们...

  • 如何防止用户在核心流程中断操作

    背景项目名:递名片小程序使用现状:通过别人分享{递名片}小程序发送的名片。每天有大量用户点击进入小程序内部成为我们...

  • 递名片,就用名片活动行

    名片活动行是双线营销型SaaS创导者,致力于产业数字化及业务增长服务。我们将传统企业,展览会, 商务活动等通过数字...

  • 外国旅游礼仪

    交换名片有什么规矩? 答:递名片时应用双手(至少用右手),目视对方,微笑致意;接名片时用双手,以示尊敬;接过名片要...

  • 【0907晨读感悟】最深的套路,就是没有套路

    第一次见到陌生客户的时候,总会拿出一张名片递给对方,也经常收到对方递来的名片。通常情况下,名片只是你的外在身份,当...

  • 加微信扫码和被扫,哪个更礼貌

    近两年,在商务场合,递名片还在继续,扫微信加好友,也在成为潮流。在个人交往中,扫微信加好友,已经成为主流。 递名片...

  • 《羊太岁》精彩片段之plus+名片(摘自第十二章《博山军营》)

    说着从帆布坤包取出一张名片。丫鬟递于博山王。 众人见这红彤彤的名片A4大小,背景金色大双喜字,甚是吃惊。 丹顶鹤接...

  • 无限商业机会只需一张AR名片

    名片在商务社交的作用 递名片是社交场合中常有的行为,一个出众的名片能够给别人很深的印象,现在的商务交往中,有非常多...

  • 合格酒店人所要具备的意识(一)

    一、文明意识 1、懂得酒店礼节。接人待物要按商务礼仪规定的形式去做。例如:介绍、递名片、递文件、握手、待客要起立、...

  • 与外商谈判的艺术二

    与日商谈判要端庄:第一,商务会面时快速取出名片并注重礼仪,要起身用双手递接名片并立刻看对方名片,这是出于礼貌,也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历史深处递来的名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fh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