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
论语一条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或应为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金钱与地位人人都想得到,但不通过正当方式得到,就不该接受;贫穷与低**人都想远离,但不通过正当方式摆脱,就安于贫贱。君子离开了仁道,还是君子吗?君子无时无刻不能违反仁道,工作忙得像没头苍蝇的时候应该这样,颠沛流离时候也应该这样。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功利之心人皆有之,这也是天然的秉性,不必排斥,但应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正当的方式获得,这就是道。
- 君子不排斥名利,但与利相比,更看重名声。所以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 主张正确看待名利,并合理合法的去努力得到,是儒家的一贯主张。这是因为儒学是入世之学,儒者的使命是通过不断修养自身,去影响他人改变社会,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回归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根本上了。
- 功名利禄终是外物条件,做人还是要回归根本,要时时刻刻守住根本,朱熹说:“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这就是修养的功夫。
- 根本在于人心。朱熹又说:“心者,身之所主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所以自身的修养关键,还是要做到诚意正心,这也是致良知的关键。
- 儒学是入世之学,要坚守本性,所以要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守住根本,做到心正、意诚,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
- 以上充分说明,人、事和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劳而无功甚至起到反作用啊!
说来说去,朱熹、王阳明和辩证法、认识论是一样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