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区块链社会学井英俱乐部
【言勇】去中心化的中国古代国防

【言勇】去中心化的中国古代国防

作者: 沛文沛语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15:55 被阅读6次

    去中心化的例子虽然很多,但是国防这种强中心化的国家活动,也有可能是去中心化的模式运行的。

    古代中国漫长的北方国境线上,有一条地质学上非常著名的十五英寸等雨线,长城就基本建在这条线上。这条线以北的气候条件就不适合农业生产了,在中国境内,这条线把中国分成了游牧和农耕二种文明世界。

    游牧文明的生产模式是纯粹的自然经济,牧民们必须赶着牛羊马,沿着河流一路放牧。草不可种植,只能吃完一片吃另一片。这种经济模式到了冬天就惨了,草原枯萎了。不能定居也就不需要城市,没有城市也就等于没有仓储。

    每个冬天对游牧民族来说,都是一次灾难,每一年春夏秋冬,都是一次轮回。如果遇到一次严冬,对游牧文明几乎是致命的。这就是自骑兵出现以来,每到秋高马肥的时节,游牧民族就会侵略南方农耕地区的原因,他们得为过冬作准备了。

    不是说游牧民族天生侵略成性、残忍好战,实在是生存需求啊。

    中国李唐王朝建国时,正是突厥民族主宰蒙古高原的时期。从建国开始,双方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在唐王朝漫长的边境线上,处处都是漏洞,处处需要防守。如果征召几十上百万军队沿边驻扎是不现实的,长期驻军,财政上实在承担不起。

    为了反侵略,在唐朝初期,中央政府采取的是主动攻击的策略,企图把突厥民族直接消灭掉。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几十年的历次远征把突厥民族打的东奔西跑,还分裂成了东西二个突厥部族。其中西突厥为了避开唐军的攻击,向西迁徙去了中东。东突厥则选择了向唐王朝投降,阿史那家族的首领们举家迁入了长安。

    但是,唐王朝虽然打垮了突厥的政权,却并没有解决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问题。突厥牧民们的领导虽然去了长安,可他们还都留在十五英寸等雨线以北。

    草原的冬天依然那么难捱,牛羊大批饿死,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妇女们愁的眉头紧锁。杀死老人以减少食物需求量,对整个民族的生存来说并不算罪恶。于是男人们又拿起了圆月弯刀、跨上了黄骠战马,向南方驰去。幽州传来急报,突厥骑兵五万正向幽州大举进犯,幽州都督府兵力单薄,无法抵挡,请求中央火速驰援。

    帝国的中枢部门立即为救援幽州高速运作起来,他们向河北道派去了行军大总管及其幕府成立前线指挥部,要求大总管到达后,立即动员河北道各州府的府兵向幽州以南的涿州集结。

    同时,命令河南道、河东道、关内道各州府征召民夫牲畜,向涿州运送物资、粮食,以备大军至少一年的后勤储备。

    帝国的整个北方大地沸腾了,河北道几十个州府的府兵以一千或二千人的州都督府单位向涿州行军,沿途各州县负责他们的粮草供应。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省通往涿州的道路上,民夫们人头攒动、驴骡成群,他们背负着从各地征集的粮草、铠甲、武器、帐篷、还有猪羊、炊具、木材、布匹等等物资向涿州进发。

    帝国的高效组织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从接到求援急报的一个月后,河北道大军已经集结,步骑混合兵力达到10万,物资也基本齐备,后续物资和预备部队还在赶来的途中,可以向北开拔救援幽州和五万突厥骑兵交战了。

    大军赶到幽州时,突厥人早已劫掠而去。行军大总管决定发起追击,必须给突厥人一个深刻的教训。为了准备远征,大总管下令,在涿州集结的民夫不得解散,继续向北,把物资向幽州以北的隆化运输,在隆化成立北征前进基地。10万大军远征沙漠,至少要征集20万民夫负责后勤。于是,三十万人继续向北行进。

    然而就在这时,另一支约三万人的突厥骑兵又出现在西北的武威。中央赶紧下令,河北道大军停止追击,物资和部队立即向武威方向运动。

    到了武威,三万突厥骑兵又向风一样的消失了。大军已经前后出动了半年左右,行军三千公里,一仗没打,三十万人却已消耗了大量的粮食物资,中央决定,大军解散,回到各都督府。民夫继续干活,把物资向关内道的长平仓搬运。

    没过多久,西北更远的玉门关附近又发现了突厥骑兵,帝国的中枢部门再次运转起来…………。

    到了唐玄宗时代,这种没完没了的反侵略战争,已经令中央政府烦不胜烦了。面对几千公里的北方边境线,中心化的军事反应显得那么的落后和缓慢。即便这个时代的中国中央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已经是领先世界的,也依然无法应对突厥骑兵来去如风的进攻。

    为了有效的应对这一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唐玄宗政府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国防安全计划。

    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节度使制度。

    从这个官名就可以理解什么是节度使制度,节,指节钺,代表兵权。度,指度支,代表财权,使,是中央派驻的意思。

    [endif]唐玄宗的中央政府是这么干的:从燕山山脉开始直到西北玉门,延北方边境线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八个北方节度使。再加后来在剑南(云贵川)、岭南(二广)设置的二个,号称十节度使,一个节度使军区管以前边境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州府。

    这些节度使拥有兵权、财权,可以根据自己防区内的具体情况,分配兵力物资的部署,他们有权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在防区内招募兵员(唐代的职业军人出现了)。遇到侵略,不必上报中央,可以自行依据情况解决。

    这样一来,帝国的国防实际上是去中心化的,突厥骑兵来袭时帝国的中央政府根本不必做出反应。由各节度使组织的职业边防军,可以在不依靠中央支援的情况下进行防御。

    等于唐帝国仅仅牺牲了周边十个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就解决了百年以来的国防问题,保护了中央核心经济地区的安全。由于这个制度的实施,开创了安宁富足的唐玄宗开元盛世。

    十节度使单独和中央地区相比,又很弱小,不具备和中央对抗的能力,在军事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可以保证整个帝国的安全。

    至于后来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则是帝国北方又形成了一个大的中心化军阀,才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这一去中心化的国防设计本身是好的,甚至到了北宋时期,深感地方军阀对中央威胁巨大的北宋政府,在对抗西夏党项游牧民族的侵略时,还是采用了这一模式。

    北宋时代,西夏在宁夏崛起,北宋在陕西、山西、甘肃三省的国防前线设立了和唐代十节度使一样的去中心化边防军区,即西北六路:永兴军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熙河路。(其中鄜延路的第一任长官,大家肯定听说过,范仲淹。鄜字读服)

    要知道,宋王朝的开国始祖是经历了唐末至五代十国百年军阀混战,才死里逃生、脱颖而出的。刚刚建国,就迫不及待的施行弱化地方、强化中央的极致中心化政策,地方上不能拥有军队,不得储备物资,军队和物资都要集中到首都汴梁去。

    因为极端无中心化的唐末大混战,给赵匡胤、赵光义二位开国君主留下的记忆,实在是太惨烈了。五代十国,一代不超过十年的政权更迭,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生活的水深火热。

    赵匡胤一家一直在东京汴梁的生活,赵匡胤自己就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到他自己大宋四代政权更换,政权更换时的社会动乱,大家应该都知道,影视剧里多的是。

    经历这样惨痛记忆后的国家领导人,对中心化的向往是最强烈的。但是当面对西北游牧民族侵略的时候,北宋依旧采取了和唐代节度使制度差不多的去中心化国防制度。

    也就是说:范仲淹在自己的鄜延路内也有全部的物资、兵力调配权,俨然就是一个大军阀。

    因为在面对上文所述的那种游牧民族全骑兵兵种的进攻时,中心化国防体系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归根结底,古代国防还是去中心化的结实。采取了去中心化防御策略的北宋,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直至由于其他原因亡国,也从没有让西夏人突破过西北六镇防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言勇】去中心化的中国古代国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ho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