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幼儿园因为得不到政府的补贴,老师没有编制,员工年龄普遍小等等原因,员工流失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今年是幼儿园从幼儿师范学校招聘实习生的第四批了。几年时间下来,我也有了一些心得实践经验。后来发现培养她们最有效的方法竟然是给她们指定一位师父。
第一年只招了6名刚满18岁的实习生,一个学期后只留下了1位,而这一位在新学期的第一个周内也流失掉了。
第二年招了12名,第一天上班实到10名,一个学期后只留下4位,两个学期后,只留下1位,目前这一位是我们园的骨干。
第三年招了12名,第一天上班实到11名,一个学期后留下5句,两个学期即将结束,这5位都还在,有4位已经是熟练技术的员工了。
目前这一批是新的,刚好10名。从这三年的数据来看,我们是进步的,按照进步速度来看,进步还是挺大的。虽然创业的过程有种种的不如意,但我还是经常拿这些东西鼓励自己,让自己更加乐观,更加自信。因为这些都是稀缺的品质!
说起这个“师待制”,那还是第二个学期快结束时,我偶遇一位办园经验丰富的老园长,聊天中她就直接授意,给每位新人指认一位师父。带得好,有奖励,带不好流失的,直接罚师父。我一想,可以试试啊。你想啊,我第一批招的那6名员工,一个学期多一点就全部流失掉了。那时正处于病急乱投医的状态。不过,当时我能隐约感觉到这是个好法子。就大胆试用了。一年后,实践验证果然还不错,因为最终留下来的这一位确实是个人才。只要有一位实验成功,那就说明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可以继续用。第二批时,给了更多的重视,加大了奖罚力度。现在来看,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最近,在看万维刚老师的书《万万没想到》。书中有一节就讲到了“师徒制”。也叫“学待制”。其实学徒制的历史比现代教育制度悠久得多,学任何一门手艺都得先当学徒。就是现代的工人进了工厂,也得先认个师父学一段时间。很多白领的工作,也得从实习做起。我也想到了,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有部门老大,他就是师父,凡有不懂都问他,他的回答也很及时,也会经常跟我们这一帮新人开会,时不时的给些鼓励。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工作中进步快就得益于老大的指导。
学徒制只所以有效最根本的原因是即时反馈。想想看,师父教你一样技艺,你刚开始学可能做对,也可能做错,可是有师父盯着,他会帮你把错的纠对,让对的一直保持,这样一遍遍的重复下来,你操作的都是对的。那么,效率自然是极高的。跟古代这种从小就开始当学徒,一旦选定了专业就一边干活一边学的制度相比,现代教育系统这种把人摁在课堂上听很多年课的做法其实是非常不科学的,至少是低效的。想想看,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学生们根本不可能获得反馈,他们唯一能得到的反馈就是考试。不但如此,连考试也被进一步被简化,复杂的答题方式被减少,最后只剩下一大堆选择题。想想就觉得浪费了多少人的才华与青春。
师待制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不仅在公司里适用。我认为在教育科研中也同样适用。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这里出过七个诺贝尔奖。你会想,这么牛叉的地方也用这么老套的方法。是的,的确如此。贝尔实验室有一个规定,那就是任何一个大牛,都不可以回避菜鸟们的疑问。而每一个菜鸟都会被指定一个导师。
如此,你就能解释,为什么那些帝师们培养的皇帝都差不了了吧。因为一对一,多对一的教学,正是大大得益于即时反馈这套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如果你想好好培养你家孩子,那就早点给他找一个或者几个师父吧。
最后,我要说在公司里,师待制也会有一些局限,比如更容易拉帮结派、更容易造成对立。但我想,凡事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我们创业跟人生一样,都是在不断地解题中向前进。所以,不要只是想,想到就要做到。一件一件事情做到了,结果往往也差不到哪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