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又爆了。
毫无疑问,大伙儿在疯狂购物的同时,品牌们早已是各种花式玩法层出不穷,“全副武装” 备战双11。
我身边很多人半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做双11购物清单,密密麻麻的攻略,看得我两眼发花。
当时我问她们买这么多东西用得上吗?
她们说:你不懂,这些还只是我现在想到的,到时候我肯定买得更多。
她们说的我信!没有丝毫的怀疑!不然2000多亿的销售额从哪里来?
那为啥每逢双11,大伙儿的消费欲望就如此强烈?甚至没那么需要的东西也会抢着买?
01
给我一个节日,实现愿望
先看看这次天猫双11广告,真的很酷!
我有一个愿望
给我一副耳机,我就重走一次青春
给我一支口红,我就给你一点颜色
给我一罐猫粮,我就成为一个猫王
给我一杯牛奶,我就喂出一个冠军
给我一张吊床,我就梦游一次仙境
给我一瓶好酒,我就把老爸喝成一个哥们
给我一件装备,我就导演一部大片
给我一只龙虾,我就再涨一亿粉丝
给我一只手表,我就逃离一种日常
给我一双跑鞋,我就跑出一段爱情
给我一个节日,让愿望11实现
天猫直接把双11打造成了一个实现愿望的日子,每种商品成了人们实现愿望的落地点,刺激大家对购物本身的欲望。
大伙的心愿肯定不止这么多,而视频只是一个引子,让购买变成实现愿望的动作,天猫真的很会玩。
02
强化优惠,不买得亏
当然,最核心的购物理由,肯定还是所有人都有这样一个认知:双11购物,便宜划算!!不买得亏!!
就这一条,基本已经就让大多数人缴械投降。
虽然时代在变、市场在变,消费人群也在变,但双11让人疯狂剁手的最为有效套路一直都是:
基于消费者逐利心理和消费心理学设置让利工具,也就是使用各种优惠策略。
再加上,品牌方绞尽脑汁疯狂蹭双11热点,各种优惠活动漫天飞,结合一个个营销策略,基本看到就忍不住买买买。
比如锚定效应、从众效应、诱饵效应、鸟笼效应、稀缺原则、KOL效应、捆绑损失原则、沉没效应、损失规避心理、心理账户等等,这些都是双11活动经常用到的。
所以,一个个购物车在这些天就变成了集装箱,就算剁掉双手,也挡不住用膝盖付款。
03
不安分的“狄德罗”心理
这还没完,老贼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消费心理,看看你中招没?
比如你买了一双心仪已久的AJ鞋,然后一直在心里嘀咕:“不行啊,没有与这双鞋搭配的裤子” 、“刚看到了一条不错的裤子,刚好又有优惠,干脆买条裤子来搭配吧。”
而买了裤子,你又开始嘀咕,好像还差一件搭配的卫衣,刚好有满减活动,那就顺手再买件不错的衣服......
完了吗?还没完。
你会不停的嘀咕是不是还差个帽子啊、包包啊、腰带啊、配饰啊......
刚好电商平台推荐机制加上各种优惠政策的巧妙组合,让你如鱼得水,想什么来什么,结果一买再买,还买了一些自己原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这种购买心理,就被称为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的一个哲学家。话说,朋友送了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这家伙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总觉得家里家具破旧不堪,风格也不对。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前前后后把家里的东西花大价钱换了一遍,终于跟上睡袍的档次。
冲动过后,他发现自己怎么就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然后写下了《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这种烦恼,我相信双11过后,很多人都会有!
而在200年后,美国哈弗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经过研究,提出了这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
指人们拥有了一件喜爱的物品或拥有新财产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已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这个效应在双11不断影响着购物者。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不安分的 “狄德罗”,而且很容易被激活!
难怪李叫兽在广告里说 “你用着上千块的香水,但是却用39元超市洗发水”,他就是将洗发水与更高端的香水去匹配,让消费者落入了狄德罗效应旋涡中,进而驱使她购买更好的洗发水。
也难怪商家们总喜欢卖套装,都爱推荐关联产品,天猫上你买了一个东西,永远都会马上出现无数个关联推荐。
愈得愈不足,这就是狄德罗效应。
而最关键是什么呢?
是你在购物时并不是简单的把这种 “配套” 当做是一次购买行为,而是在追求渴望的东西,打造更好的自己,或是实现美好生活。
这样一看,我就更觉得今年天猫双11的广告是润物细无声啊。
04
刺激购买欲望
那么,如果基于这种配套心理,品牌们再辅以其它消费心理的刺激,那还不得赶紧买买买,根本抵挡不住啊!
比如说利用“补偿自己”的心理:
告诉你,你已经为别人付出很多了,或者为了某一个目标付出了太多,现在是时候 “犒劳” 一下自己了。
比如说利用“补偿别人”的心理:
告诉你,别人为你付出很多,甚至做出了牺牲,现在应该抓紧机会 “补偿”一下他们了。
比如说利用“经验习得心理”:
告诉你,千万别错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还要再失去一次吗?
比如说利用“落后心理”:
每一个人都不想落后于人,特别是那些我们觉得本应该落后于自己的人。落后心理实质上是一种 “人有我无” 的心理,一旦有这种心理就容易激发出自己要想改变的决心。
那么可以用文案营造出这种用户差别,形成落差感——“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
“我从未读过《经济学人》”,一名42岁的管培生说。
再比如说利用“理想身份”心理:
每一个人都想成为更理想的自己,告诉你,这次选择是为了离理想的自己更近一步。“给我一支口红,我就展现更好的自我。”
总之,方法很多,核心都是刺激原本就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希望、恐惧或者渴望,然后将这些 “原本就存在的欲望” 导向特定商品。
想想都是各种躺枪的感觉。
恐怕也只有禁欲的人才躲得了吧!
突然想起马云在2019福布斯全球CEO大会上说的一段话:
女性比男性更关心他人,阿里巴巴超过60%消费者都是女性,她们给自己丈夫、父母、孩子买东西,但男人就只为自己买。
所以,这篇文章,我献给广大女性:
神马都是浮云,花自己的钱喜欢就好,就当庆祝马老师获福布斯终身成就奖。
文 | 木木老贼(公众号ID:mumuseo)
关注木木老贼,新媒体营销运营更轻松,给你看得见的能力提升和启发。持续生产新鲜有料的新媒体运营、营销妙招、文案进阶干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