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说话”说开去
文/陈晋华
莫言说因为小时候话特别多,后来又喜欢讲真话,所以用这个笔名告诫自己少说话,谨言慎行。但就现实而言,他丝毫没有“莫言”,总是讲真话,讲实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84961/f57d8065855a54f0.jpg)
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言为心声”、“言多必失”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个人的个性如何,只要能开口,再怎么装傻卖痴,第一个出卖他的必然是语言,又何必“莫言”?人生来一张嘴,该吃吃,该说说。
关键是,我们不说则已,说出来就给自己烙了印。满嘴村话的焦大断然不会吟出“冷云葬花魂”的佳句,愣头青的李逵惹上事就嚷嚷“杀个痛快”,火急火燎的孙猴子也总是等不及别人把话说完,“狂生才子”金圣叹临刑也不忘和刽子手开个大大的玩笑……
其实,不管是艺术形象还是现实中的人,个性不同,表达的方式必然不同。有的人性格耿直,必然直截了当,一针见血;有人善于察言观色,说话当就委婉巧妙。同样面对君王,魏征长话短说怒责唐太宗,邹忌短话长说妙用比喻谏齐王;同样面临党和国家的危难,“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目睹“浮夸”之害拍案而起;“大德博爱”的周总理吞下巨大的委屈,竭一己之力挽救党和国家于飘摇……
一个有个性的人,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时机、不同场合时必定是始终保持着本心。
就像辛弃疾,这个心怀天下,心忧苍生的词人,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对国家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的赤子之心。他短短一生,随着时局的动荡大起大落,大忙大闲,大进大退。国有危难,他招兵买马组建军队抗敌,功成又遭谤被弃、解甲归田。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毁谤,他要的是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家,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最初,壮志凌云的他并不理解南宋皇帝的“偏安一隅以自保”,上书《美芹十论》畅谈治国方略;后来即使屡遭弃用,赋闲田园,他也不曾丢下那颗民族魂——不能化作刀枪刺入敌人心脏,不能化作施政之策振兴国家,唯有将国仇家恨,将无奈与感慨融入以一首首诗词……相比于其他文人,辛弃疾不是用笔墨说话,而是在用心用血泪在说话!读辛词,不管是慷慨激昂的壮词还是婉约言愁的小令,都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让我们能清清楚楚听到一个爱国臣子在一遍遍哭诉、一遍遍地表白。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84961/b47f248bec10cfa1.jpg)
因为永葆一颗初心,战场上少了一个冲锋陷阵的武将,政治斗争中少了一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但是,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词中之龙”!
而那些位极人臣的秦桧,蔡京们,我们能说他们的初心就是祸国殃民,遗臭万年吗?他们曾经文采斐然,的确才高八斗——但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形象恐怕也只有戏剧中的脸谱能够代替了吧。
再反观那些“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志士仁人,那些无论逆境顺境始终不卑不亢、美丽高贵的灵魂吧:苏武、夏完淳、闻一多、方志敏、南丁格尔、甘地……他们言出如山,铿锵有力,说出的话就是站立着的人。
如此说来,能够保持本心方显出个性,也才得见一个人的立身根本、精神风骨。至于话长话短,那倒在其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