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所讲,道德经讲求的是一种客观精神,让我们学会看透这世间好的和不好的,其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自己的喜恶所能决定的;其实在道德经之中,它还讲了好的和不好的不光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这种客观存在还存在边界,过界是一种侵犯。
老子在道德经之中,提及到“无为而无不为”,讲无为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过界,以前我们常听说老子的无为而治其实是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后来才知道其实无为是种大智慧。道德经传承千年,在西汉初年,甚至一度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就如同今天的“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地位,这种统治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终结,但是却并没有彻底在帝王的统治思想之中消失,汉武帝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并藉以立威,但是实际实行过程之中,采纳的仍然是“外施儒术,内则黄老”的统治思想。(解释一下黄老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一个占据重要地位的代表)实际效果是什么呢?
西汉初年实行的政策是不干预,不过度的方式,汉朝从初建时“虽天子不能驾六驷,宰相驾牛车朝”到汉武帝时“农户之家马匹成群,时称兴也”的巨大历史成就。说明国家在思想意识领域的这种政策是有效的,自由不干预的市场经济政策,使得民间的商品流通发达起来,社会经济恢复过来,轻徭薄赋减轻了人民负担,社会在这种极大的宽松政策之下,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为而治,天下官员不与民争利,不巧取豪夺,不过度干预,不随意插手,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民间释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正是潜藏在道德经之中的一种理念,就是在某些方面必须放开。
反观明清两朝,虽则盛世不少,但是沉重的官府压榨,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改科举行八股,上下不同,社会阻塞,阻塞的言路,落后的思想,愚昧的民众,终于招致西方列强的侵凌,我们想要的那种安全最终也没有得到。无所不在的公权力之下,我们看到的是泛滥的腐败,看到的是“官本位”,看到的是“野蛮而变态的畸形社会”下无辜而无奈的平民百姓,过度集权的体制,加深了民众中对于领袖的崇拜,对于某些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士的蔑视,于是就有了“权力的傲慢,道德的偏见”,我们某些有权力者以为自己站在权力顶峰之上,就俯瞰众生;而那些讲道德的人却受到了无视,蔑视,唾弃,甚至是侮辱,这是怎样的乱象?这又是怎样的病态,归根结底,是一个过于集中的社会之中无辜小民太过渺小,简直不值一提,所以太多的人在他们看来恰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今天我们政府的目标时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变过去那种“集权型政府”,因为历史的教训就在那里了,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是道家清醒地认识到,凡事都有度,过度过界是不符合规律的,有时候的祸事不一定是祸事,有时候的福事也不一定是好事,过了头终有变坏的一面。人的欲求无法满足,所以道家讲求,知足常乐。这深层的一面,在于不知足的人往往都过了界,贪腐行贿的人就是不知足,所以腐化堕落。知行知止,才是大智慧,你只知道一味去做,而不知道禁忌,这样可能就是一步错满盘输,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你就不去做了,收放自如,刚柔相济,亦正亦邪,亦文亦武,亦亏亦盈,是道家提出相反相成时候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下一面,改用另一面,真正做到动态平衡,这是道想要维持的的最佳状态。
而过度则是希望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方式,去排挤去打压,去人为操作,去施加影响,毁坏了道法自然,不偏不倚的状态,破坏了道的自然平衡,是整体环境,一边倒,这样即便你的好意是出于本心,还是无异于“揠苗助长”,于事无补反而有亏,过度操作的结果是倒向了反面,而不是正面。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这世界就是这样,高雅的与低俗的并驱,好的坏的并存,善的恶的同在,你欣赏的不欣赏的同列,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毫无遮掩的真实世界,算不上理想,但是绝对真实,在没有外界操作之时,永远动态的保持着稳定。
友谊过了界,友情会变味;爱情过了界,爱情会变味;亲情过了界,亲情会变味;这世间的一切,在自己的范围内抱持着自己的运行平衡,过了界就是受到了侵犯,就会招致恶性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