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88827/9345d9f0f7edc3d8.jpg)
晨间接待是教师一日工作中的首要环节,是与幼儿家长沟通的重要窗口,更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开端。如何让孩子拥有一天的好情绪、如何让家长放心地离开、如何有效地做好一天的工作准备,是晨间接待的重要价值所在。
错误8 只了解,不记录
案例呈现
周一早上豆豆入园时,幼儿园正在举行升旗仪式。豆豆妈妈没有让豆豆参加升旗活动,而是直接把他送到活动室,并对当班的保育员王老师说:“昨天,豆豆冰激凌吃多了,拉肚子,今天好些了。但昨天没吃什么东西,人还是有点儿虚,希望老师多注意观察,不让他参加运动量大的活动,有事给家长打电话。”这天上午晚些时候的户外活动内容是玩大型玩具。小朋友们特别高兴,有的玩滑梯,有的钻山洞,有的爬高…带班的李老师在一旁不停地提醒小朋友们要注意安全。突然,她发现正在玩滑梯的豆豆脸色苍白,全身发抖,一下子倒在了滑梯上。“豆豆,你怎么了?”李老师边喊边爬上滑梯,一把抱起豆豆就往医务室跑。随后,李老师和豆豆妈妈取得了联系。豆豆妈妈了解清楚情况后生气地说:“我跟王老师交代了呀,不让孩子剧烈活动的…”
教育建议
晨间接待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幼儿一日愉快情绪的开端,更重要的是及时消除一切对幼儿健康和活动不利的因素,也是幼儿一日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为了杜绝上述情况再次发生,幼儿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晨间接待及记录,有效预防安全意外,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维护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晨间接待中,一看(幼儿的咽部、皮肤和精神面貌等)、二摸(幼儿有无发烧)、三问(幼儿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等)、四查(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的晨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幼儿,教师二定要做好记录,随时观察。
(2)教师之间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当班教师应及时认真地完成当班的各项任务,并对幼儿的健康、学习等情况做好记录。对当班时发生的问题妥善处理,如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如关注患病幼儿等),应向接班教师做好口头、书面交代,以免发生意外。接班教师应首先清点幼儿人数,及时、仔细地查看交接班记录本,掌握班上幼儿的情况,对遗留问题妥善地处理。
(3)细心、耐心地观察幼儿。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不会观察的幼儿教师是不称职的幼儿教师。实施教育,观察先行。观察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也是新时期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专业技能之一。幼儿教师应密切观察儿童,留意儿童的活动情况并及时地给予帮助。
(4)制定家长接送幼儿留言制度。幼儿的保教需要幼儿园、家长携手完成。双方都要明确责任,家长有什么需求,可以在当天的留言簿上说明,这样也方便教师落实。
(5)教师要主动反馈家长反映的问题,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为营造良好的家园关系创造条件。
在日常沟通中,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也有出现。班级老师只停留在口头交流的层次,缺少记录。所以我们要学会把教室的记录表用起来。
错误9 只顾哄幼儿进班,忽视对幼儿的晨间检查
案例呈现
星期一的早上,一向爱笑的洋洋撅着小嘴巴,藏在妈妈的身后不肯进教室。当班的徐老师说:“洋洋,跟老师进教室,我们去玩玩具。”洋洋依然躲在妈妈的身后,听到老师的声音,反倒大声地哭了起来,并且不停地咳嗽。洋洋妈妈对老师说:“星期六,我带她去江滩玩了,宝宝出了好多汗,弄湿了衣服,当晚便不舒服、发烧了,这几天她都在喝感冒药,所以才会不高兴来幼儿园的。”听了家长的话,徐老师说:“不要紧,我等会儿劝劝她,她就会乖的。”家长听到徐老师这样说,把孩子从背后拉到前面塞给老师,就匆匆地离开了幼儿园。
在每天的晨间工作中,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1)仔细地看,教师要注意看小朋友的脸色是否正常,眼神是否呆滞。在手足口病等疾病传染期间,还要仔细看幼儿的手掌心、口腔是否有小疱疹。对于可疑者,教师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隔离、观察、确诊和治疗。
(2)准确地摸。教师要摸幼儿的额头,看其体温是否正常:还要摸幼儿腮腺的地方是否有肿大等。
(3)关切地问。教师要和小朋友及其家长沟通,询问幼儿在家吃饭的情况、其睡眠是否正常、大小便有无异常等。
(4)温柔地查。教师要检查幼儿的手上是否拿着、衣裤兜里是否携带着不安全的物品上幼儿园,发现问题应迅速处理。
对于入园哭闹、入园晚的幼儿,我们更要做好晨间工作。孩子一天的生活,是不可忽视的。更要做好细节工作,把工作做扎实。
错误13 只看身体情况,忽视心理疏导
案例呈现
依依小朋友平日里是个很乖巧的女孩,别的孩子吵闹着要妈妈时,她都会常懂事地帮助老师安慰他们。可是这天,依依早晨一来到幼儿园就皱着眉头,、副非常不开心的样子。袁老师一边给地做检查,一边仔细地询问原因:“为什今天不高兴啊?”问了几次,依依都不回答,看到后面还有几个孩子等着晨检,袁老师虽然很想继续安抚依依,但又怕影响其他孩子的晨检,只好让依依回到店位上去。之后的时间里,依依都无精打采的,不愿意参与区域活动,洗手时因情绪不好还将前面的小朋友推倒在地。
分析与建议
幼儿来园时的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各项活动的兴趣,继而影响其在园一天的生活。幼儿园的晨检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只顾检查幼儿的身体情况,却忽视了幼儿的情绪等心理方面的检查;即使发现幼儿有不良情绪,有时也会因为时间原因而未能做进一步的疏导工作,导致幼儿一整天情绪不佳。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晨检时既注重幼儿身体的检查,又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检查。
(1)用微笑和积极的话语迎接孩子入园,感染幼儿,使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情绪。在晨间检查时,教师应该以一种轻松快乐的状态迎接幼儿来园,面带微笑,亲切地和他们拉拉手,蹲下来和他们聊几句。对于家长所描述的孩子在家的良好表现,表达激励和赞美,让幼儿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喜欢上幼儿园。
(2)合理定位晨检的价值,充分认识晨检的目的,注重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检查。晨检最基本的目的是及早发现幼儿健康方面的问题,防止把传染类病菌带入园或班中,通过检查还可防止幼儿携带危险性的物品,是一种“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及早隔离”的处理方式。因为身体的检查相对容易发现,也比较好查,而幼儿的心理状态则变化不定,又因为幼儿不善于表达,要深入了解他们情绪、情感波动的原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教师往往只关注到幼儿身体的检查,而忽视或轻视其心理情绪的疏导。
(3)积极与幼儿进行直接的沟通。就本案例来说,教师已经发现了依依情’不能因为要完成晨检任务而放弃对依依的关注。如果确因晨检时,教师可以请另一位配班教师先带依依到一边代为了解;若没有配班教师在,可暂时先接待其他幼儿,但在晨检之后的其他活动环节中,应适时与依依进个别沟通,询问依依为什么不理人、不说话,尤其要抓住洗手时她推倒了别的友这个时机,耐心地了解她情绪变化的原因,如果实在无法了解到,应采月多关注、多鼓励的方法,引导她调整自己的情绪。
(4)通过向家长了解,达成促成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家长是幼儿成长中重要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教师发现幼儿产生持续性的情绪波动,尤其是清极情时,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多鼓励家长在家里带幼儿玩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共同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心理情绪,家园合力帮助幼儿度过情绪波动期。
因此,晨间检查不仅要观察、发现问题,更要用心去处理、解决问题。
教室里,闹情绪不说话的幼儿是我们容易忽视的,有些时候我们想起来时已经冷处理幼儿好长时间,所以 这些细节不能忽略。
错误14 忽视对早到幼儿活动的指导
案例呈现
每天,班里总会有一些孩子早到幼儿园。这天,又有七八个孩子比规定的入时间提前进入班里。袁老师让先来的孩子玩桌面游戏和进行区域活动,自己则忙着接待其他孩子。这时,明宁拿着积木跑过来说:“老师,我不想玩积木,可的鸣?”张场也跑过来说:“我好想玩大型玩具啊!”而文文和刚刚也、说:“老师,我们想去玩滑滑梯。”这些早到的孩子厌烦了单调的活动,时不时就跑过来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
分析与建议
晨检时,由于幼儿到园的时间不一,晨检与晨间活动的间隙成了幼儿园普遍分析与建议
存在的“教育盲区”。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教师往往会限制幼儿的活动,或组织一些相对安静的活动。此外,由于幼儿园事务繁杂,教师们往往没有太多的精力、时间对桌面材料、区域材料等进行及时更新,再加上接待来园幼儿的压力分散了教师对这一部分早到幼儿的注意力,导致幼儿在这一段时间活动积极性不高,问题较多。
晨检与晨间活动的间隙蕴涵着积极的教育因素,比如它让教师有机会个别了解孩子,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以及有的放矢地锻炼孩子。具体说来,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机会合理地安排活动,并让这些早到的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呢?
(1)在“说”中给予温情。早来园的多数孩子是由祖辈家长照顾的,缺乏温馨的“亲子故事”时间,缺乏与父母的畅快沟通。因此,教师可以陪这些孩子看看书、聊聊天,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失。
(2)在“添”中培养兴趣。轻薄的纸张、吸管,随意而就的简易材料、拼图,一成不变的积木、玩具等,会很快使孩子失去操作的兴趣。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动向,在幼儿对材料的取舍中看到补充、变化材料的新方向,提供他们喜欢的、能挖掘他们新思维、提高他们新能力的材料。
(3)在“练”中提高能力。教师可以请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根据完成的情况适时地给予奖励。比如,让幼儿摆杯子、擦桌子,充当小小值日生:或者让幼儿对操作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整理能力。
(4)在“玩”中不断反思。早到的幼儿人数一般较少,教师可组织幼儿玩一些手指游戏或者数字游戏,如“用手搭高楼”、“你放我拍”、“遇七拍手”等,不仅可锻炼幼儿数数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此检验幼儿对儿歌、手指游戏等的掌握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做出调整。
《纲要》指出:“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以及以适当的活动应答。”它告诉我们,早到的孩子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