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读书笔记足足整理了8小时,这本书精华太多了。
作者: 采铜
本文主要分为七章,本人分别从每章知识进行分析。
01. 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02.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03. 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04.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05.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06.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07.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01. 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1).本章主要是讲述时间的重要性
先根据五种不同的时间视角来表述对应的五种人,从积极过去、消极过去、享乐主义、宿命论、未来等视角来进行分析,并最终给出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
1.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2.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价值并用好它;
3.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为思考;
5.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扔具有意义;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7.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们行动更加有序;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
9.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刻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既然未来难于预测,那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接下来讲述我对上面这十条建议的感悟:
看似简单,做起来不是一般难。对于生活在当下,当今社会,有太多人很焦虑,各种患得患失,而我们要做的是静下心,想想自己的目标,每天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学习,那么未来的我们,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并且对待时间,我们要制定计划,这个计划,不用太详细,对于未做过计划的人来说,或许是折磨,并且常常伴随着做的计划无法完成的挫败感直接放弃做计划了,有种“反正做了也没法完成,不如不做计划”的心态。但我往往即使计划未完成,我依然会去分析是什么因素导致计划未完成,比如:任务安排太满、状态不好、有没有努力、是不是内心很抵触、有没有努力去实行等原因,可以这么说,我大部分个计划,到最后有些都没有完成,那有怎样,起码我按照我制定的最初计划去实行了,未完成计划并不代表什么,只要反思计划是否合理,从自身考虑。并且你朝着目标的一步一步去执行。在我看来,计划就像一条你为自己铺好的路,那么你没完成只是你在这条路上走慢了一点,但你还在路上,只要还在路上,我们就不用害怕,不用焦虑。
在这条路上,我们要不断回顾我们过去的经验,过去踩过的哪些坑,这些在未来的路上,我们要避免,用积极心态去面对未来,即使遇到困难,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没人能够难倒你。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力的话,那么你又怎么能去发挥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呢,相信自己,即使受到别人的质疑,别人的异论,但永远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这很重要。
还有一点,是上面所有实现的基础,“静心”,而当今社会太多人有焦虑症了,那么焦虑如何缓解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缓解的方式,我以前也是很焦虑,但后来,我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独享”时刻,那就是冥想,每天起床,我都会进行冥想20分钟,这20分钟里,我内心是绝对的平静,通过冥想练习,彻底缓解了我的焦虑症,晚上睡前,我也是通过冥想练习入睡。可以说冥想对于静心很有帮助,但要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不必在意某一天没有冥想,我也经常好几天忘记冥想,但又怎样,有空就冥想静静心,心情有点焦虑就安静冥想20分钟,不要把冥想当做任务去完成,就当缓解心情、放松的心态去练习即可,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当成任务,那么你就如同机器人一般。
(2).书中还有一个对待时间有效的方法——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这个方法,我在很多时间管理上的书都看到,方法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写一封信,描述下五年后的你,会是怎样的状态,事业、家庭、生活都是怎样的,那时候的你,已经有什么成就等等。至于时间为什么不是3年,10年等,不过太在意,或许5年来说,是一个人的一种阶段吧。你只要尽可能描述下五年后的你,会变成怎样的人。最好用笔写的方式,不要用电子设备,在写的过程可以促进思考,这是个漫长的思考过程,并且要尽可能在信中描述具体。譬如:那时候的你,已经攻克了自己最薄弱的英语,并且已经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文,也去美国看了NBA最爱的球队比赛,和外国人进行流利的沟通的心情很高兴、自己写的文章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并结交了一堆志同道合的网友。事业上,专业技能的深入学习,越来越能承担更多的任务,老板越来越看重自己,已经成为公司的项目主管或者部门经理等情况下的场景描述下来。
五年后,你再看下你这个时候写下的信,或许会是一般不一样的感受。并且,每当你觉得坚持不下去,人生迷茫,感觉自己浑浑噩噩在过日子,不妨把信拿出来读一读,或许在那么一刻,问自己五年后的自己能不能做到,想不想有那样的场景成为现实,我觉得你知道要怎么做了。
(3).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毕竟时间的有限的,而我们想做的事情又太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筛选真正重要的事情去做呢?书中给的建议是:将所做的事情划分了四类:
高收益、长半衰期事件:比如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长半衰期事件: 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百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的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探陌生人的隐私;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如果你某天心情很差,短半衰期事情可以挑一件去做,但大部分时间里,最好是在长半衰期的事情里做。
书中的这个,其实跟我在其他书中看到的时间管理方式差不多,另外一种时间管理就是将事情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等四个象限,其实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就对应我们的高收益事件,思想都是一样的,都聚焦与堆自己未来有益的事件上。
(4).辨别生活中的噪音
当今社会,社交媒体为了抓紧当今许多人的焦虑,各种软件的兴起,比如快手、西瓜、抖音等,利用一种短视频时机,也就是很多人有这种思维:“这个视频也就一两分钟,很短,我就看看好不好看,好不好笑”的思维,正是抓紧人们的这个心理,才能这么火,也越来越多人的人陷入这种陷阱里,看完这个继续下一个,反反复复,时间就已经过去了。并且各种教学,譬如:每天10分钟口语练习,三个月轻松实现一口流利口语、每天10分钟阅读,轻松阅读一本书等教学广告,并且利用人们的贪小便宜心理,通过比如转发朋友圈100天,则课程免费等来实现企业的广告效应这些课程的好坏我们暂且不讨论,但效果是有的,只要你练习,的确能够有一点效果,但可以这么说,效果不大。
本人曾经报过一门读书的课程叫新世相读书会,每天20分钟可以轻松听完一本书的讲解。但后来,我越发觉得,即使我听过之后,后来也是忘记的比较多,一本书,20分钟把精华都给你讲完,这样的读书方式真的好吗?这样对你自己是真的有用吗?后来的我,取消了这门课程的会员了,要说报这门有用吗?我的回答是:有用,对于短时间需要快速收集书汇总主题的人来说有用。但对个人成长来说,个人觉得不算很有用。毕竟,你要知道,自己花时间去看一本书和听别人20分钟给你讲一本书,是有区别的。别人是在给你介绍书中的知识点,请记住,这是别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点,是别人,是别人,不是你,你听起来觉得很有道理,但不是你,不是你,不是你总结出来的,你是没有那种感悟的,你顶多只有一种“哦,这本书主要讲这些内容”的感觉,就像此刻,你在看我这篇讲解文章,请记住,这是我读完总结后的,不是你的知识点,或许你读完之后,觉得有道理,但终觉这些知识,是很难进入到你的知识体系里去的。只有你自己去看书,自己去总结书中的知识点,才能将这些知识点存到你的知识体系中去。要我说报的这门读书课程,它的出发点正是利用我们当今很多人工作太忙了,本人职业是IT行业的,而经常没有时间去读书,正是抓住社会上太多人有这种情况,所以这门课程可以说很火,毕竟,你想一下,20分钟就可以有人帮你精读一本书的全部内容,多好啊,自己都不用去读书了,每天听20分钟,相当于读一本书,如果要你读一本书,平时估计你都无法一天看完,现在有这么个课程帮你,多好啊!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我觉得这种课程,只能是一种譬如对你想了解的书进行一个介绍的心态去听比较好,并且最好听完后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不然如果是听完觉得自己读了一本书的话,不然你永远不会有长进,请记住,你是在看别人的知识脉络,不是你。
最后说一句,你有没有想过,当今社会很火的软件,课程,为什么会这么火呢?是不是更多的利用人的心理?这个问题留给读这篇文章的人去思考,有些东西,需要去体会。我每次都会去观察每个成功背后是哪些因素导致它成功的?记住,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成功的思维你要去借鉴,这很重要。
(5).时间的快慢节奏的把握
书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这个可以说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感觉每天的时间过得很快,自己做的事情又很少,久而久之,人就变得越来越丧。这个时候的我们,就要学会去把控时间的快慢,正如我之前说的,我对待时间就是工作要快,生活要慢,没必要什么都快。生活的压力已经这么大了,为何什么都要快呢?
正如我上文说的,我会经常冥想,读书,或者一个人去漫无目的的步行,这些来缓解压力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去生活,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书中有句话写的不错,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的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王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本章的精彩提炼
1.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2.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3.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4.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5.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6.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02.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1)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本章主要是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本章则先从问题出发,然后分析一个人为自己内心树立怎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并且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阐述了四个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对此,我的理解是:盲众,也就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没啥目标,及时行乐的一类人。而逐利者,其实也不外乎是什么事情都先考虑自身利益是否受损为前提条件去做事情。理念人,其实就是一些以改善社会、增进社会进步为最高目标一类人,比如科学家、各种学科领域的博士等;至善之人,则是一种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人,想努力去改善世界,比如一些环保主义爱好者等;社会中其实大部分都是这么几种人。这里不讨论在这四个格局中的人,谁好谁更好,有些事情,不是你觉得好就是好,这是一种哲学问题。
(2) 发现人生更好的可能选项
其实这个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比较多,就是报的专业不是自己以后想要从事的专业,说白了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但又很无奈的学习的一种状态。其实我以前也有这种情况,报的专业不是我想要学的专业,那么首先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你得先知道你究竟要去做什么,你这个问题你得先去找出答案,你才可以继续。
我个人建议就是通过在大学期间去尝试一些其他类型的实习等来找寻你未来的就业方向,找到之后,那么找到该领域做的比较好的人或者公众号或者前辈,请教经验,然后去学习对应的技能,前提是保证你不喜欢的专业能够顺利毕业哦。然后利用寒暑假去你喜欢的领域去学习,既然你喜欢,那么你要用尽一切努力去做,不断找实习机会,我就是还没毕业,自己出去找,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社会虽然很残酷,但也会惠顾那些努力的人。只有这样,你通过自己努力找到自己喜欢,并为止努力,你的人生依然是掌握在你手中。
书中有一些可以帮助你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的方法,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里就不再阐述了。
精彩提炼
1.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倒置,清楚自己人生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2.为自己设定更好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3.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4.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估。
5.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办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6.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03. 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本章主要讲述的其实就是如何解决“拖延症”,这是大部分人都存在的问题,想法天马行空,但到去实行这一步,就总是能晚一点就晚一点。这里有句话很经典“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其实,我们第一二章说的知识,你可能会有领悟一点,但仅仅知识领悟,可能前两章的心理是“我靠,他在窥探我生活吗,怎么都中了”,然后接着看完过了一天,生活又恢复日常,该堕落堕落,该玩则玩。这就像网上很多励志视频,跟你说要努力要努力,看完之后,内心满腔热血,然后过几天,依然该干嘛干嘛。我曾经就看过在励志视频底下的评论:“拖延症已经让我变得先收藏再观看的习惯”,总有人喜欢看到一些比如励志视频、教学视频,都是收藏,觉得可能有时间会去看,其实很少有人会再回去看的了。大部分人是什么怎样做的呢,就是仅仅收藏但不看。这种状态相信在大部分人身上都能看到。
这里总结一下本章要讲的,用了一种精益创业的方式,有如下几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这里说一下我对此的理解:
首先第一点,没人是能够完完全全准备好的,比如请问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在高考考试前夕,你依然觉得你不会的知识点还很多,好像还有很多知识点还没复习到,错题本还没看完等情况;又或者面试的时候,你是否准备的技术知识点还没复习完全而导致面试过程的紧张。以上这些情况是很普遍的。
在我看来,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大胆的去执行,去行动,比如面试,不用怕准备不充分,通过不断的面试,查漏补缺,总结每次面试的问到的知识点,沟通技巧等,慢慢来完善,千万不要想着我准备充分再去面试,这说白了就是自己害怕,自己的拖延心理在作祟罢了。只有通过实践,在实践后去总结,再实践。其实你自己思考一下,任何事情不都是这样的吗,比如那些产品手机、电脑,或许软件微信、QQ等,不都是先去市场实践,然后根据反馈一步一步改进吗?难道等产品完美才推向市场吗,这样的话,那怎样才算产品完美呢,所以所谓的过度准备,说白了就是拖延症。
第二点,克服自我防卫心态,其实就是当外人对你或者产品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懂得去接纳或许分析他人说的是否有道理,通过别人的反馈来正面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促进成长。我们很容易有这样一种心态,就是自己做的东西或者自己觉得很好的东西,不允许别人对此有坏的评价,内心的第一感觉就是抵触,并且还想反驳评价人的观点。其实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基本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但我们更多的是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对方说的话是否有道理,是否这样做的话,对自己的成长能够更好。
第三点,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其实就是要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其实很多人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就是不肯改,不肯认。中国人有一种东西叫“面子”,这东西可以说跟人的自尊心有关,就是当承认自己错的时候,内心自尊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打击伤害,害怕别人对自己看法会改变的心态等,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克服,错了就是错了,要有勇气去修正自己错误,这将对你未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章也讲了如何去实行任务,摆脱拖延症。首先肯定是分解任务,首先是想法落地,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任务,然后将任务分个轻重缓急程度,一步一步将这个小任务去完成,这样慢慢不久可以完成大任务了吗。比如毕业生写论文这种,总有人是等到快答辩那几天才开始,为什么呢,拖延症是其一,其二是不懂得如何将一个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去一步一步执行,就一心觉得时间还很长,这个不急,然后论文是个大任务,得找很长时间来单独完成。这种心态,就导致越拖越长。我们完全那可以通过任务的分解,一步一步完成。一口气啃下一块大骨头,你觉得这种事情概率有吗,有是有,但最终的效果不是很好,你可能会看到,很多大学生在期末考试前一天熬夜复习,然后过了。这种情况是很普遍,但有用吗?说白了,应付应试教育罢了,而如果你上了社会,还用这种方式,那么你将会吃很大的亏。只有将任务拆分,并且一步一步去执行完成,才有可能去达到你要的目标,请记住,成功是没有途径的。
最后本章的最后一个点,就是及时反思,即在我们的行动过程后,要懂得去回顾和去反思我们整个过程,去梳理我们在这个行动的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和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是怎样的,用心去反思和思考,这一点很重要。
精彩提炼
1.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2.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3.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4.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5.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6.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7.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04.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1)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这一节其实主要说如何进行一个正确的学习,从主动建构知识、制定计划、实施学习、回顾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起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去一步一步的探索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在大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本章给了四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下:
1.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我已具备哪些相关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来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还有哪些未知额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这些问题,去一步一步探索我们所要探索的知识点,只有这样,你所探索的知识,则会慢慢在你的知识体系中清晰起来。
(2)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我们知道,当今互联网,存在这这么一种现象: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在网上下载了很多东西,书,软件,电影,积累了很多G,但下载后又放在那里,懒得去看,还有好学的人,像兢兢业业的蜜蜂,在网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一篇收藏起来,这种资料搜集固然好,可惜经常只是存而不阅,不过是做知识的搬运工罢了。
这里讲一下我的看法:这种现象太普通了,我自己都是这样,只是后来意识到之后才慢慢修正这种行为,毕竟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涌入,当看到太多好的资料又没时间去看的时候,我们第一直觉就是先收藏,有空再看。但注意这里的缺陷就是“有空”,这里就像我们在跟一个以后根本不可能再见面的朋友说“下次再见”一样,下次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永远。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收藏的东西,我的做法就是我收藏了,但我会在任务清单记录我要在什么时候进行阅读文章,将这个安排到我的任务中,这很重要。不然这种行为很难改变。这就像跟朋友说,那我们下周日再见面吧,有了时间的约束,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只收藏不阅读的习惯慢慢改正。
(3) 技能,是学习的终点
首先,一个基本的学习理念:“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对于求知分为三个等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能接受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所以对于技能,本章提出了三种方法:
1.写作式操练
2.游戏式操练
3.设计式操练
这里讲解一下我对这三种方法的个人看法:
写作式操练,其实可以说是对知识的重构过程。比如我这样,其实我是对书中的知识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构的过程。这里你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文章,能够将一个复杂的知识点用特别简单的语言给你描述出来,并且看完感觉通俗易懂,这种文章,可以说很少见的。主要考验写文章的写作思维,如果将所学知识运用,并换位思考从读者角度来读此文章的时候,是否能够看懂,哪里需要更加清晰的表达等,这些都是要考虑在其中的。有些文章,可能就几百字,但要让读者都看懂,背后作者肯定是用了很多心思去思考这个写作过程。书中也举了几个例子去练习,比如找比自己水平高或者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一起练习,彼此反馈修改,互相进步等。这里有个例子我想记录下:自学成才的大学者王云五先生,他学习英文写作的方法,是这样:找到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之后,把它翻译成中文,等过了一星期之后,再依据这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这个期间绝不查阅英文原文。译完后再与原文对比,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这种方法就是把英文名家当做自己的老师,并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针对性的反馈,并且这种反馈质量非常高。这里说一下个人看法:有多少人,其实都是少了一步:过一个星期再把中文翻译成中文这一步,或许就是这么一步,我们的英文水平才一直进步不了。
游戏式这个没啥好说的,其实这个感觉更多好像说的是将其比喻为游戏去练习,像游戏一样一步一步攻克难关方式去学习,这里我好像在某软件经常看到,比如背单词,设计成关卡,让学习者背单词像游戏闯关一样去学习。
设计式操练,即设计就是解决问题,通过调用已有的知识,去设计某种解决方案。这种个人感觉工作中具有,本人IT行业,在工作中,总有各种需求,需要你结合你所学的知识点,设计出一个满足该需求的系统,所以这部分我觉得更多在工作中能运用到。
精彩提炼
1.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2.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3.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5.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6.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景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7.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05.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1)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这里书中提出了几个建议如下:
1.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2.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4.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5.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这里说下对以上几点建议的个人看法:当我们比如要学某一项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那么我们肯定首先思考的是我们的信息源如何去查找,这个时候,我们会去查找对应该领域上比较信赖的一些网站/公众号等,从这里获取知识/技能是比较可靠的。
其次,对于当下流行或者过热的东西,肯定要有个人的判断,不要盲目跟从,还记得IT这几年不是Python很火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但人人去学Python真的好吗?各种广告满天飞,小学生都在学的Python,你还在等什么?社会上掀起一股学习Python的热潮,很多人去培训机构培训Python,然后出来就业的情况就是,大部分公司对Python要求都比较高,并且对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更深层次的工作还有对应的学历要求,比如最低硕士,好不好我们不讨论,我们要讨论的是更多人追逐当下的东西太多人不是追逐知识,更多是追逐名利,这里主要讲解的是那些盲目入行IT的人,以为学了就能高薪的人,Python爱好者别喷我(QAQ)。其次,对于过热的信息,除了关注,还有去看对未来发展的改变,是否值得我们去学习到我们的技术栈中去,这对个人发展很重要,我作为技术人员,技术深固然重要,但重要也要广,所以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看看当今领域的几个技术专家的看法再结合自己的看法去思考,这样才是最好的。
定期闭关,个人觉得,当你每天忙忙碌碌,突然有一天让你什么都不去看,不去玩手机,就单纯思考,看书的话,可能很多人会接受不了。但你想想,每天的忙碌让你觉得自己好像很充实,也没时间去思考,而当有这么一天,你只要看书或者思考下自己的未来,回顾下近期的发生的事情,看自己是否还在自己规划的路上等场景,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个人的成长。
最后,简洁的表达能力,这点很重要。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明明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对方却说了一大堆过程给你听,而你其实只想要结果。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所以当我们在生活中,首先要知道对方到底是想问什么,或者想了解什么,再进行回答。不要回答的都是一堆对方不需要,简洁的沟通,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工作和生活。
(2) 让潜意识为你工作
这里其实说的是比如有那么一刻,一个问题想久了,就会按照某个熟悉的思路想下去,一旦这条路走不通,就想不出其他路了。这是因为人的思维,特别容易限制在旧有的框架里,被过去的经验困住,很难跳脱出来想问题,即我们思维在“收敛”思维中。这里涉及到“发散”和“收敛”的过程,这个对于学过数学的人来说,应该不陌生。发散思维,其实就是我们的想法都是天马星空的,就是让大脑随意发挥。而收敛思维,其实是针对某个想法逐渐一步一步去研究,细化的过程,就像解数学题,一步一步去找出答案,就是收敛的过程。而上面这种情况想不出思路,是因为我们大脑一直在“收敛”思维中,无法进行“发散”思考,这个时候,或许你去走其他事情可能中途就有会灵感,也就是去扩展你的“发散”思维。
(3) 将思维转为图像
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图像,对我们大脑来说,是更容易进行记忆和回顾的。可以看我发表的几篇读书笔记,基本也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而这一篇比较例外,因为这一篇知识点偏多,思维导图虽然可以帮我对整体脉络理清楚,但却无法让我理解我当时看这本书的一个感悟,所以一本书,我则采用这种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感受,以后回看才知自己当时的感受。
精彩提炼
1.既要简化外界输入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2.基于深入了解的简洁,不是乏味,而是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3.为了让思维更好的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4.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5.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06.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1)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对于努力,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有效的策略去努力,而不是埋头苦干,“死脑筋”的干只会让你事倍功半。首先,先发掘一下你自己独特的优势,相比这个时候的你,估计心里想的是“我好像很普通,什么优势都没有”。但是请不要放弃,拿张纸,随便写点你觉得起码还过得去的优势,只要写下来,就是优势,就像我们前几章说的,行动很简单,先迈出第一步,再迈出下一步。找到之后,找出其中你觉得可以培养的技能,那么你接下来,就是要把你这个优势给发挥到极致,也就是将自己的独特优势发挥得更好。这点很重要。
(2) 对于努力,在成长过程中,也要将心智的提升
文中提出了“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那么如何转化呢? 比如不要说“我不擅长这件事”,而是问“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不要说“这件事我做得不好”,而是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这件事搞定”;不要说“这件事我已经完成得很好”,而是问“我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很好”;不要说“我肯定不会像他们那样做事情”,而是问“从他们身上我是否能学到些什么东西”,只要这样,才能成长,不断的让自己心智的转变,记住,不要退缩,迎难而上。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这里知乎有句话说得不错“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3)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首先我们过去一味的说木桶理论,那么木桶理论对于社会来说,为什么是错的呢?我们知道,高考要求学生的学科成绩均衡,也就是木桶的每个木板都差不多。而现在,我们要求的是让自己有优势的木板尽可能长。为什么,你试想一下,当你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题,“你会这个技能吗?”“会一点”“那你会那个技能吗?”“也会一点”,“精通吗”“不精通”,这就是大部分人的情况,为什么,就是你在你会的技能上,并没有进行深入,而是一味求“广”,求忘记了“深”。而当今社会,也不提倡“T”型人才,要求人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技能吗?但思考一下,很多人特别在意培养自己的“T”中的上面一横,但这一竖却迟迟没有深下去,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4) 书中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与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上,还是广泛狩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
这里用了“杠铃策略”回答: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个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其实说白了,就是比如每天有1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则采用二八原则,拿出8小时专注自己的主业上,拿出2小时去发展其他领域的知识。
精彩提炼
1.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2.努力不是一味的努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3.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4.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5.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6.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和飞跃。
07.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1)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在我们过去的教育里,都是别人逼着我们去学,又或者是工作中,根据领导给的任务去按时完成。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这样,我们要做的是基于这个基础,更多的去探索还有哪方面是我们也可以做,还能做得更好。举个例子,比如很多刚进大学的大学生,摆脱了高中沉重的学习压力,再也没有人去管束他们了,从而在大学中放纵自己,随心所欲,渐渐学业也荒废了。这些其实说白了就是除了自我约束力不够之外,没有那种主动探索的能力,大学是一个开放学习的地方,你可以自己的发展各方面的知识,去探索你想去发展,想去学习的每个方面,而往往大部分学生,则是自甘堕落,而当别人成功时,却总给自己找借口,比如“他是富二代,成功肯定是靠他爸”。“他太幸运了,这么大公司就没看上我呢!”“他是不是走后门才有这样的职位!”等想法,说白了就是当看到身边别人的成功,不敢去反思自己,而是为别人的成功找借口,从而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
(2)对于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其实对于这种现实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1.正确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
3.继续独立思考,但是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针对性找相关联的知识。
4.结合知识分析问题,试着假设一些理论或者模型。
5.对提出的理论进行分析修正。
6.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还需要关注各种现实细节。
以上这些其实当你在社会中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比如难题要你解决的时候,静下心思考思考如何才能解决。
(3)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 书中总结了心智独特人所具有的优势
1.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2.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
3.拒绝他人与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便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4.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与做好自己的事情;
5.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
6.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7.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其实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么一种人,想法很特别,并且有点孤僻,但且属于那种公司不可替代的人物。这种人还是属于特别优先的一类人。
最后书中给我们的建议如下:
1.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2.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受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5.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6.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开展思想实验和行动实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这7点,我个人觉得要严格去实行,相比大部分人是很难的。但我们其实只要尽量往这几个标准去靠拢,即便我们只能完成几个标准,其实都是成功的。成功不在于你都要完成,而是你能往你要的目标努力前进,那就够了。
精彩提炼
1.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2.不只是理想化的情景下去进行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显示、考量显示复杂情形的本事。
3.在理论与显示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4.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5.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总结
这里的总结,我还是一贯为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总结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
这本书,其实给我们讲解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是如何成功的过程。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第一章跟你讲时间,为什么这个作为第一章。本人其实对于时间管理方面研究了很多很多,看了各种时间管理的书籍。在我看来,任何事情的开始,都要来源与你对时间的重视,对时间的合理应用,否则,先谈论其他方面,则毫无意义。所以时间作为第一章合理,也应该作为第一章。我每次看书,都会去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把这个作为第一章。有时候,看书,我喜欢反过来思考当我是作者的时候,这样作为第一章的好处是什么,可以促进你对文章的理解。
接着第二章,讲完时间之后,讲选择,其实就是讲解目标,清晰的目标才能让你有动力去行动,否则漫无目的的去努力,等价于浪费时间。所以第一章的时间就存在合理性了。
第三章,行动。将你在第二章找寻的目标去执行,去实现。我们知道,光说不练假把戏。只有去实践,在实践中去验证你的目标,才可以让自己朝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前进。
第四章,学习,去行动固然重要,但行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体现你学习能力的过程,我们应该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即让行动更加便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章,思维,其实每个人的能力区别,除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也很重要。只有不断去锻炼思维能力,一方面促进学习,另外一方面,其实是对自己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
第六章,学习的优化,通过去发展一个独特优势,记住“T”型人才的前提是你要先去实现一竖后再去扩展上面的一横。
第七章,成功者,我们都知道,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我们要去学习别人的成功的思维,要去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要去主动探索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领域等。
整本书,看似分离,其实都是紧密联系的。并且记住,这本书只是让你知道怎样去学习,去执行,但如果你合上书,没去执行,其实这本书,对于你的意义就很小了。基本可以说这本书已经对你没有用了。
2 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作者细说的部分,其实作者每一章都讲得比较多,我觉得细说的是时间吧,这一章比较重要,如果第一章都无法领悟,后面不用看了,还有另外一章就是寻找目标,这个倘若不知道自己目标,那么后面章节,其实看下去意义不大。书中其实也有大量的练习让你去找寻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要静下心去写这些练习题,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的。
3 这本书说得有理?是全部有理?还是部分有理?
我觉得很有道理,其实有理没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讲解。我觉得基本都是有道理,并且这本书,其实第一次读,虽然懂,但要理解深刻,很难,需要反复去读。
4 这本书与你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其实对于我来说,我最初是抱着“如何更好的学习?”的问题去书中找寻答案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并且能够达到更好的工作效率以及学习效率,这对我很重要。读完之后,收获很多。我要的答案也找到了。可以说,这本书,我去回顾和记录读书笔记,就用了8个多小时了,这是我第一本总结读书笔记花费最长时间的书,但也是收获最多的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