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天时间,在工作的休息间隙和早、晚饭前后几小时看完了东野奎吾的《恶意》。
因为雷雷在朋友圈po了阅读笔记,就随手借来看了。优秀的小说只是进入比较难——不像看电视那样不过脑子的可以随时开始。一旦主动吸收那些文字,追小说可比追剧有意思多了。
东野奎吾是以推理小说成名的,依旧是他的风格,一个紧接着一个的反转,看得我好累,三观一次次被颠覆,这就是比较抓人的小说吧!
我坦言,真正打动我的是书中最后几句话。
“青少年时期,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经意流露出的那份轻蔑,我想这有必要澄清一下。”
故事的落脚点最终回归到校园暴力——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是我比较熟悉和经常思考的主题。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讨厌某人,是因为自己最信任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评论,从此以后,他在你心里的印象就很难被扭转过来。
这是未成年人不成熟心智下都可能有的认知方式,一开始是偏见,再发展就是伤害,像经过艺术处理的小说《恶意》,就会发展为极度的谋杀。
学生时期,我因为母亲曾经吐槽甘肃、青海、安徽有多穷,因而形成了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认知,对来自地域鄙视链下端的同学多有偏见,也因此,我在学生时期的人际关系受到过很多挫折。如今,成年的我学会独立思考,更通过读书和旅行来形成自己的判断,才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大河山养育出同样善良、努力的人。
我也被别人的偏见伤害过,或者说这种伤害,只能用这个理论才能解释得通。父亲对女儿的漠视,对,是重男轻女思想在作祟。我和弟弟从小不在一起长大,直到我8岁、他6岁,我才结束留守儿童的生活,他和父母从异地结束打工,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从第一面开始,是弟弟的敌意和疏离,这种状态保持到我们各自结婚生子,才稍有缓解。母亲对此很受伤,她觉得儿女债,生了两个孩子却处理不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回归源头,是什么影响了弟弟从一开始的态度?结合近来发生的事,细思极恐。
如今我也成为了母亲,我能给孩子什么好的教育?我想,应该是健康、向上、有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用这样的价值观或者说家风来影响孩子,让他不至于在偏见和恶意的漩涡里挣扎太久。
当然,能看懂恶意何起,从而生出铠甲保护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
且有的修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