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章.节选其一
作者:周.子思 译析:石宏博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析:
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生活当中,总有一些人,看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的讲座,但是一点都没有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当中,这种人看起来很聪明,总喜欢讲一些道理,追求一些知识之上的逻辑与形而上的东西,看起来非常的高大上,但实际上,他们的知识体系是混乱的,而且没有自己的体悟,更不要说能够帮助他们自己或者是他人解决问题了。形而上者谓之道,正像苏东坡当年所说的,道可致而不可求,具体的可以看我以前写的《日喻》篇。
有大智慧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智慧,来自于做事情。他们内心纯粹,想的不那么纷繁复杂,太过纷繁复杂,就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他们的认知从自身出发,符合人的认知的规律,就像一个成熟的男人,能接受自己自身的一切一样,他们也能接受自己身上实际的样子。搞定人,搞定事,他们的才干是在实践当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他们的体悟是从实践当中来,并且随着实践不断更新的。他们是可以帮助自己与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认知与实践并不矛盾,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全面的了解人,事,物,而且实际上人是认知驱动的,认知是动力。而实践呢,就像是一条道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它实际上是人的认知的变现。
好学近乎知,我们知道,在孔子的认知体系里,学和习是分不开的,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个习就是实习。
力行近乎仁,何为仁者?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协调好他人的各方面关系,尤其是涉及到利益方面,也就是所谓的资源的汇集,协调与分配,最终,保持并促进社会各种事项的产生与成就。所谓君子,为贤,贤法地,他(它,地)的主要功能就是厚德载物。
知耻近乎勇,现代社会里,包括古代社会在我们的文明里面,不太提倡用语言暴力进行羞辱,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但耻的来源,实际上,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成长。从婴幼儿时期父母亲人充满爱意的唠唠叨叨,到一个人成长时期,所遇到的各种事情,这种羞恶之心的成长,是一个非垃圾人逐渐成熟的标志。在一个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或者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过度掠夺的时候,一部分人的勇于面对,才是一个社会正常的表现。作为一个个人来讲,在自己的生活秩序被扰乱的时候,勇于去纠正它,也是生活的应有之义。
像是道德经里面还有一句话叫,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在这里面,首先我们要说一下敢的本字,敢的本字是用陷阱或者是网兜去抓捕狩猎野猪。可能在当时的语义环境里面,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可能就是把野猪驯养成家猪了,反正,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不要把自己活成一个憨憨就好了。
像孔子和老子都在不同场合(文章)表示过,勇与谋,是没毛病的。
以上这三点,分别从认知,行为,保持秩序这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个人生活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知晓了这些,就知道如何修养自己的身心,也就知道了如何治理他人,从而为治理国家天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说点题外话,我记得王志文在一部电视剧里面说过,一个社会的上层可以得到几乎无限的物质供应与精神供应,而一个社会的下层,只能得到维持生计的物质供应与可以称得上是贫乏的精神供应。我觉得作为一个社会来讲,这可能也是这正常的,也是现实的。而前面讲了,作为一个个人的认知体系,那么,做一个社会的认知体系来讲,教育的内容,知识的流动,信息的透不透明与对不对称,这些东西就更加复杂了,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文明到底是什么?我想还是要落实到个人,也要落实到组织。希望一切都能自然而然,都能有好的结果与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