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在她的传记《我的故事》中提到,上世纪60年代,《窗外》被拍成电影,她的父母看完电影后,非常愤怒,母亲甚至绝食数天,不跟她说一句话,直到全家人跪在母亲面前苦求,母亲才喝下琼瑶儿子端过来的牛奶。
她的父母之所以这般愤怒,是因为这部电影,高度影射她的现实生活。
女儿和老师恋爱,高考落榜,对父母来说,意味着父母教育失败,不愿提起,可是,琼瑶不但把这段让父母难堪的往事写成了小说,还拍成了电影,多少观众会以为他们家是无能父母和糊涂女儿的悲剧家庭,简直丢尽父母的老脸。
书中和电影中反映出的父母中年危机,一边是自己人生发展的瓶颈,一边是儿女的前途渺茫,既心酸又无奈,这种真实,格外地刺痛人心。
《窗外》中影射琼瑶父母的江仰止和赵意如夫妇,年轻时也曾是十分相爱的,江仰止眉清目秀,才华横溢,赵意如美丽过人、聪明上进,障碍在于江仰止是个穷学生,赵意如则出身名门望族,被视为门不当户不对。
赵意如中意江仰止的才气,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嫁给江仰止,婚后不久,就开始了在战乱中流亡的生活,到处奔波,直到在台湾定居。
生活渐渐安定,江仰止夫妇的婚姻,却不那么和谐了。
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巨大变革期的新女性,赵意如的好强非同一般,她时常想,要是自己没有和江仰止结婚,一定能够在事业上取得一番成就,可是如今有了家庭牵绊,她不可能有所作为,只能指望丈夫和孩子有出息。
可惜的是,在丈夫和两个大孩子身上,赵意如的期待都落空了。
江仰止在大学担任教授,受到很多学生崇拜、爱戴,但这不能让赵意如满意,她总是认为,江仰止上进心不够,以他的才华,能做出的成就,绝不仅仅是一个大学教授,都怪他不好好规划,就知道在业余时间去下棋,一下就是几个小时,还不管家务,把照顾家庭的重担全部丢给她一个人。
因此,赵意如觉得,江仰止不够爱她,不够在乎她,对他很失望,对婚姻也很失望。
再看她的孩子们,大女儿江雁容多愁善感,数理成绩不佳,儿子江麟太顽皮,不定性,只有小女儿江雁若最符合赵意如的期望,漂亮活泼,成绩优秀。
孩子再优秀,也不能完全满足赵意如渴望的成就感,她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学画,练习英文,但一个家庭主妇,想提升自己,实在很难。
一堆的家务活,除了女主人,没有任何人会做,要想画张画,洗洗画笔,调调颜料,做个准备工作半小时,一弄好,又得停下来去做饭,这样的学画速度,效果当然不理想。
赵意如向来追求完美,念书时从来没有考过八十分以下,人到中年,却经历着一次次失望,她为了当好家庭主妇,照顾好丈夫和孩子,牺牲了自己发展事业的时间和空间,但丈夫和孩子不因为她的牺牲,而变得符合她的意愿,这是她最苦恼的事。
她不甘心自己一生无为,用自己的高标准,主观地要求丈夫和孩子,忽视他们自己的想法,试图塑造和改变他们的人生,这种强势态度,换来的就是叛逆和不服。
家庭的危机,不只是女主人的问题,也有男主人的问题,江仰止过于沉浸在自己的爱好里,对家庭生活没有尽心尽责,忽视妻子的怨气,大女儿的心理问题,在家庭出现危机时,也就束手无策,让妻子更加怨怼。
赵意如要想免除痛苦,就要学会调整现实和理想的标准,减少以爱和关心为名的主观控制,没有谁的人生是能完全被别人塑造和改变的,人生的道路,只能自己走,自己的梦想,只能自己去实现,不能强加给别人,参不透道理,搞错出发点,纵使再聪明再好强的人,也不会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