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文学创作摘抄
【菊然一得】初涉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摘抄札记(二)

【菊然一得】初涉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摘抄札记(二)

作者: 山中雏菊 | 来源:发表于2020-08-20 23:39 被阅读0次

    今天读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墨子为什么反对孔子?他的观点又是什么?


      冯友兰采用对比方法,把墨子立体呈现给了读者。墨子姓墨名翟,研究墨子的思想主要是从《墨子》一书来。孔子对周代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音乐、文学都抱同情理解的态度,并从伦理上予以解释,论证它们的意义。墨子则质疑它们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而且照他看来更为适用。孔子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则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孔子是一位文雅有修养的君子,墨子则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

墨家的社会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是依附于贵族的专门人才,他们自己也属于社会的上层。后来,儒生继续来自上层或中层阶级,侠则更多来自下层阶级。墨家哲学的内容,主要便是这种批判和对游侠道德的辩护。

      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反对任何侵略战争,他们只为防御性战争效劳。通常的“侠”只是墨守武士的职业道德;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则对武士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因此,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第一,儒者不相信天或鬼,结果是“天鬼不悦”;第二,儒家坚持厚葬,特此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精力;第三,儒家“盛为声乐以淫遇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第四,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兼爱

  “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它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他主张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

      为了衡量“兼”与“别”以及各种原则孰是孰非,墨子提出了衡量是非的“三表”,即三项准则;第一,人做事是否根据天和神灵的意志,与古代圣王的事业一致,这是事物之本;其次,所做的事应当是百姓能够耳闻目睹、加以验证的事,这是事物之原(验证);第三,由政府付诸实施,看是否对国家、百姓有利,即所谓事物之用。

国家的起源

    墨子认为,国家的权威有两个来源:其一来自民众,另一来自天志。国君的任务应当是监察民众,对实行兼爱的予以奖赏,不实行的则予以惩罚。

    人民大众为什么自愿选择一个绝对威权来君临统治大众呢?

    墨子回答是:人民大众接受这个权威,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无奈,因为除此以外,别无选择。

      无论国君的权利是从哪里产生的,按墨子的看法,君主一旦建立起来,就向民众发出号令:“上同而不下比”意思是:对最高领导,要事事同意,而不要跟随下面的人。以墨子的说法,国家的职责就是“一同国之义”


    我只是摘抄了一部分我认为重点的地方。和孔子那一章相比,不是太懂,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啃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菊然一得】初涉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摘抄札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ze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