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是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国家的不同理解
墨家认为,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用;儒家则认为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
孟子观点:
人的各种人伦关系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发展。国家是一种道德体制,国家的领袖也应当是社会的道德领袖。在儒家的政治哲学中,只有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
据孟子看法,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进行革命。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孟子认为,国君如果言行举止不配做一个国君,把孔子“正名”的主张,他在道德上就已不再是国君,而变成了一个“独夫”。
关于霸道和王道
按照孟子和后来儒家的看法,政治统治有两种: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统治。“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则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而霸道力量来自武力。
如果以当代政治学的原理来对照,我们可以说,民主政治便是王道,因为它是人民大众的自由结合;法西斯统治则是霸道,因为它以恐怖和暴力来推行统治。
中国从来都是农业国家,找孟子看来,遵行王道最重要的是健全经济基础就是在农民中间实行土地的平均分配。
孟子在描绘他理想中的农村,每户人家以五亩土地作为居住的房屋,房屋周围种植桑树,桑叶可以养蚕,这样,每户人家的老人可以穿上丝绸的锦衣。每户人家还要饲养生猪、家禽,这样,老人可以有肉吃。如果实行这个理想,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按照孟子的看法,经济只是更高的文化起步。只有当人人都受到适当的教育、懂得人伦之道,这时,王道才能完全实现。
如果国君从自己所爱好而想到天下人都有同好,设法去满足天下人,这就是实行王道了。孔子对它的原理解释仅限于个人品德修的范围,孟子则把它推广到政治和治理国家的范围。孔子解释他的原理时,只讲到“内圣”,孟子则把它推广到“外王”的范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