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还真的不知道什么意思。
是一个姓郑的老伯打败了一个叫“段于鄢”的人?还是郑伯伯在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段?想想还真是有些可笑呢。
我今天不是要说这段历史,而是想通过这个经典小故事来说一说我的历史观。
“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处于《春秋》,是春秋开篇,隐公元年夏五月发生的事。大概的故事呢,就是郑寤生(郑庄公)打败了他的胞弟,一个叛乱者共叔段。
郑武公的老婆——“武姜”在生大儿子的时候因为难产估计受了不少的罪,所以生的这个儿子就被取名“寤生”,就是生的时候脚先出来的意思。以现在的医学水平,这样的“寤生”都很危险,更不要说两千七百多年前了。可见当时武姜真的是鬼门关走了一遭。
这个叫“寤生”的小家伙也是命真够不好的;当然他的命也足够的好。不然他也不大可能活下来,最后还混成了一代霸主——郑庄公。
这就是郑寤生?因为这件事,导致姜老太非常不喜欢这个命硬的家伙。等到她有了第二个儿子“段”的时候,她格外疼爱那个又乖巧可爱又英俊潇洒的老二。也难怪,“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这是在论的。
姜老太疼老二,甚至一度鼓动郑武公废长立幼。如果郑武公真的这么做了,历史上我们的“寤生”哥也就不会留名千古了。老太太见一计不成,又开始为她的二儿子要地、要钱、要权,使得郑国一度有两个王,一个在朝一个在野。当有的大臣向郑寤生建议除掉段的时候,他不紧不慢的说了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段还真的因为多行不义而被兄长“毙”了。
上图这个故事在史书上只有“郑伯克段于鄢”这短短的6个字。六个字当然承载不起这么丰富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左丘明的《左传》,据说是《春秋》的三传之一。
左丘明,公元前502年生,他出生时“郑伯克段于鄢”已经是两百多年前(公元前722年)的事了。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啊,现在向前推二百多年,还是咱大清国的嘉庆年间。假设:嘉庆皇帝即位那年的史书上记上了这样一笔:“春正月,夷人拿破仑,婚。”我们一看,蒙圈了。哎!怎么回事,拿破仑结婚?于是我们就开始上网百度,最后发现,那年的3月9日拿破仑和约瑟芬.博阿尔内结婚。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识的?怎么相爱的?怎么就结论婚了?婚后发生什么事了?这些就不是那么容易查到的了。这还是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试想一下,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的呢?左丘明一看,“哇塞!什么情况?我的老天,6个字,你只写六个字?郑伯是谁?叫段的是谁?谁知道?谁知道!”于是他也想到了,百度!好吧当时文字都没有几个,百度就算了吧。
左老先生是怎么知道郑伯叫“寤生”的呢?可能是当时有些书,不光有《春秋》还有什么“冬夏”、“春夏”、“秋冬”什么的;说不清。但可以很明确的是,他们那个年代不会把一件事不失原貌的流传两三百年。我们今天,在这么大的信息量和这么多的历史记录等证据下都不能说还原两三百年前发生的事。更不要说那个时候了。那时一部国史级的书写,记录一年的事也不过用了六七十个字。所以说关于郑伯这段故事和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真的在很大可能是左老或者他的前辈杜撰的。
我在这写这些并不是要为郑伯辩护,我也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我只是用一颗常理的心去揣摩历史上的人和事。
历史是什么?我很喜欢袁腾飞老师的一句话,“读历史即是读人心”。
关于这六个字的历史,我也想试着用一种普通人的视角,尽量不带任何历史包袱的视角来揣测一下,编个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