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了好几篇议论文的阅读,无不与阅读、烧脑、自律、趣味有关。每看一篇,都想问作者的脑子里是怎么想出这些美妙又正确的语言的。
有篇文章说多“烧脑”才能少“挠脑”,真是太形象生动了。目前社会短视频盛行,很多人都被娱乐文化喂养,连小孩子都手机不离手,学习感官钝化。学者刘擎说:人如果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他们忍耐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会非常短暂。我们的确是被网络的精彩给惯坏了。学生经常在班里说一些爆梗、段子,就连我家四五岁的小娃都知道在电视上看搞笑或者一些恶搞的短视频。
物资匮乏的年代,书是香饽饽。但现在买书很随意了,但看书的人却少了。很多人说自己没时间阅读,每天忙忙碌碌,累得跟狗一样,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很多时候我也会拿没时间来当借口,用自己每天既要上班又要带娃,下班的时间都交给了家庭,哪里有读书的时间。然而事实是这样吗?我真的有下功夫读过书吗?
想到自己过去也曾沉迷电子书,爽文也看了不少,但是看完之后就陷入了无尽的空虚。不用勤奋,就拽得不得了的学霸,宫斗,穿越……的确,那些小说曾经填补了我现实的渺小,但毫无用处。也曾经做过一个自己下笔成文,写就一部小说的梦想,然而最终而是看客,看看别人,不愿意做些“烧脑”的事儿,最终热闹是别人的,我依然是那个不烧脑,关键时刻不得不挠脑的我。
羡慕人家写作出书,殊不知人家是厚积薄发的喷涌,羡慕人家发表论文,殊不知人家是长时间的研究所得。就如史学家桑兵所说: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从培养兴趣逐渐变成内行的必由之路。
跟学生分享了巴尔扎克创作高峰期,每天都在稿纸上耕耘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酸痛也不放弃。村上春树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极端自律,每天早晨五六点起床写作4000字家每日一两个小时的跑步,这样自律人生,更是让人羡慕不已。我们知道别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律,但我们自己却做不到自律。就像我在台上激昂慷慨地讲《自律,成就更好的自己》,但实际上我也自律不到哪里去。
现在的日更千字文,有时候也找不到素材,有时纯粹是凑凑字数吧,丝毫没有章法。写东西,下起笔来没有挠脑的动作,但内心深处已经挠了无数回了。看到网上有人问这个一道题:“哪些事情永久地改变了你?”有个高赞回答说:“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养成自律的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我总是跟学生讲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着必成”。每个人的理想都不一样,但想要理想之花绚烂,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也许坚持日更,成就不了作家梦。但是至少记录了生活。当我们能耐住寂寞,忍受枯燥,多烧脑,才能获得新知。
我希望自己多“烧脑”,能做到用他山之石攻玉,更希望看到学生能把他们不怎么调动的脑细胞燃烧起来,中考的战场上不用抓耳挠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