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许久未见面的表妹聊天,得知她刚上班满一年存了三万多元的积蓄,因为第一年是实习期,工资只是见习工资,福利也没有落实,她计划转正后再存一年存够十万元,我真是深感震惊和佩服,不过目前她的存款大多都放在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上,因为对理财不是很熟悉,所以不敢投资高风险的理财品种。我向她推荐了定投指数基金,给自己积累资产,并表示羡慕她刚上班就有理财觉悟,而且付诸行动去实践,我说如果我刚工作那会有这觉悟,估计现在就财务自由了。
那什么是财务自由呢?所谓财务自由,好多书中定义为如果有一天你的被动收入,可以支付你的支出,就实现财务自由了,简单说就是不工作,也有钱。
曾经看过银行螺丝钉介绍过一本书名叫《不上班 也有钱》故事的女主出生在台湾,生活在美国,她10年前跟男友第一次去泰国穷游,就有了环游世界的梦想。但是,如果等到60岁退休再去环游世界,可能很多地方都去不了,很多苦都吃不了。所以她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40岁之前退休,实现财务自由,环游全世界。后来在查找资料的时候认识到,可以通过投资来实现财务自由。
一番研究后决定通过定投指数基金,和“4%法则”,来实现财务自由。
4%法则,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威廉班根在1994年提出的理论。“通过投资股票资产,每年从退休金中提取不超过4.2%的金额用来支付生活所需,那到自己去世,退休金都花不完。因为股票资产自己会增值。”
举例说明,如果一年需要开销12万,那就需要:12/4%=300万。把这300万投资到指数基金上,就可以满足生活开销,实现财务自由。
后来女主和她老公算了一下觉得需要3000万台币,也就是约650万人民币,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于是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作者和她老公,就立下了“10年内退休”的计划。目标就是在10年内,通过定投指数基金,积累下价值650万人民币的指数基金资产。之后每年从指数基金中提取不超过4%的钱用来生活和环游世界。随后他们就用节流、开源、依靠基金分红建立被动收入来源三种方式,开启了他们近乎变态存钱的生活。这和美国的“FIRE”运动的践行者如出一辙。FIRE是英文“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英文缩写,意为经济自由,早早退休。在美国,有一批人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并且没有靠父母,没有中彩票,也没有炒房发大财,全靠自己,用各种办法,在30多岁攒够一笔退休基金,早早摆脱工作束缚,往后每年就靠4%-6%的理财收益,过上闲适的生活。
是不是很兴奋,他们也是普通人,同样都是通过节流、开源、理财用一定的时间攒够退休基金,提前获得难能可贵的自由。我之前看到这些事例后也很受鼓舞,也为自己制定了财务自由计划:
第一步:记账
通过记账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在哪里,这样就可以合理预算,节流日常开支。
第二步:推算自己要财务自由具体需要多少钱 根据4%法则,我计算每年生活费需要10万元,那就是10/4%=250万元,需要250万元的资金来实现财务自由。
第三步:坚持储蓄
通过强制储蓄至少存下50%以上的收入。
第四步:减少生活支出
也就是节流日常开支,减少房租房贷、伙食费、交通费等,砍掉生活中不必要的支出,拒绝高欲望消费。
第五步:长期稳健的投资
寻找稳健的投资方法,自己也算是理财小白没有择股和择时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天天盯盘交易,所以就选择了不费力不费事不费时的指数基金定投,每月无脑定投,投完关闭交易软件,安心学习工作。
第六步:寻找开源渠道。
增加工资收入,增加工作以外的被动收入(写作、烘焙等),这样就可以有更多资金加入定投行列中,加速实现财务自由。
看到这里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有没有也想为自己设计一个财务自由计划呢?其实真正的财务自由,在我理解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不上班,也有钱。也不是用一种苦行僧的办法,用短期的痛苦,换取不确定的长期收益。而是在实现财务自由的道路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高性价比生活,找到人生的乐趣,体会自由的价值,找到节约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平衡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