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自认为有点强迫且执行力尚可的收纳控,深觉与生活家居书籍工具等具体物品相比,电子文件的汇总,实在是容易放纵。有触觉的物品,收纳之后视觉上立竿见影,且常见常新,动力自然强一些。而电子档,总是因为忙字借口有了更多的拖延,搞得电脑里的东西,常常要靠“检索”来现身。
比如自己,从年初到现在,只有现当下这一刻,唯一的一刻,彻底完成了暂存文档的阅读和整理……
电子化信息获取的便捷,也伴随着数量的庞杂和筛选的不易,而如果能将好习惯延续,表面上实现收纳的条理,内在也成就了知识管理的务实,实在一举两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5038/a7393f315c27e0e5.jpg)
借这难得存储文档整理完成的时刻,分享下自己电子文档收纳与知识管理的体会,同时自我督促。
技术TIPS:平台要固定
对于存储平台或软件的选择,一定要遵循心底的喜好。对于口碑不相上下的同类型软件,在功能上有80%左右的重合度,因此更建议大家把自己的某点喜好放大,最好变成某款软件的“忠实真爱粉” 。
个人在工作中,因为团队及外界原因,经历了几次电子文档的搬家,深感其苦:费时费力,而且必不可少会有一定信息的损耗,也不利于整理架构的搭建和积累。
于是在自我收集上,更加坚定的钟爱“印象笔记”这只绿色的大象。对于有益的信息,尽量同步形成工作要求软件(随时在变化……)及个人喜好软件(印象笔记 )的双存储,也算是个体和工作的折中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自己所需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而且,这项工作分解到每次单项信息收集,只多几秒钟而已,不会有时间上的负担。
原则TIPS:不出不进
即知识储备类电子文档,在暂存的尚未阅读完成之前,原则上不收入新的文章。
这条一定要作为个人电子收纳的首要原则!暂存的文章数,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及精力进行调整,比如个人17年前3个月,具体的要求是暂存数不超过30篇。但,实际执行的效果不太好,只有今天实现了暂存归零……
所以下一阶段,计划调整暂存数为10篇,更新周期最长1周。然后,希望通过新内容的诱惑(常常看到文章之后,有超过暂存数量不能收入的遗憾),以及整理后的清爽快感(现在看到笔记界面“待整”文件夹清空,绝对是难得的心情大好),来督促自己执行。
如果能提炼出每周或每几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就更好了,习惯要慢慢养成,相信可以做到!
技巧TIPS:命名规则及标签体系
这部分之前写过一些技巧分享的文章(例如:年末,标签体系的知识库重塑(附示例)),这里不再展开。想从知识管理中收获成长,规范的命名、目录体系,以及标签体系是自己认为必须贯彻的。
当然,规则要即简洁又实用。比如,印象笔记“笔记本组-笔记本”的二级目录,与其他笔记软件的多层级文件夹管理相比,自己更倾向前者:初期不太顺手,但是使用多了,着实有强迫精简的妙处。
内化TIPS:浏览式阅读
在信息量爆棚的当下,越发有些排斥将信息的整理变成第二个数据库。于是立下另一原则:只有阅读过的文章,才可以从“待整”文件夹移出:或加入对应目录下,或果断删除。
每篇文章阅读的最低标准,是要对标题进行摘要处理,并在内文进行重点标注。对各个领域文章逐一精读自然对时间和精力要求过高,最近更感觉,知识整理的过程,略读的收获更大更实际:对某一领域有框架性的了解,对其中的专有名词和思路有一定的感知。
随着信息公开后,首先考验的是检索筛选能力;待检索平台日趋智能后,对于信息快速提炼使用的能力则更加凸显。而快速提炼,对某一领域的基础性感知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可能也是当下平日知识积累的要点所在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5038/f5f22ae1e9af2015.jpg)
在不断的实践中,会有着越发丰富的技巧和感受,也许就是电子文档收纳与知识管理话题常聊常新的关键吧。
希望自己会越做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