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符号,是标识,是形象的一部分。取名从来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它里面包含许多信息,研读这些信息,探索信息背后的秘密,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王朝的名称包含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和愿景信息。赢政在战国时期是秦王,统一天下后定为秦国。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得到天下后确立汉朝。李渊在隋朝时被封为唐国公,改朝换代后定名唐朝。赵匡胤被柴荣封到宋这个地方,柴荣死后,他发动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抢得天下,取名宋朝。元始祖忽必烈建立王朝时,有感于祖先功业,历古所无,盖取《易经》“乾元”之义,是为元朝。朱元璋一度向小明王政权称臣,造反成功后取国号大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是蒙满语中战争、善战者的意思,宣扬自己民族战斗力爆表,还有体现满蒙联合之愿望。此外王朝的国号还参考五行相克相生的原理,期望千秋万代,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但好名字也挡不住王朝的更替。
人的名字包含的信息更多,有宗族传承中的痕迹,如族谱中的排名,德字辈,仁字辈之类的。有时代流行的信息,如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的名字是解放、建国、建军、建强、建设……大跃进时代换成跃进、飞跃、前进,向前、……文革时又出现红卫、小兵、忠诚、革命、……改革开放以后洋名满天飞,玛丽、大卫、保罗、安妮......现在的取名就更复杂了,既有向高、大、上、洋靠近,又有向传统的五行八卦探索的趋势,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缺啥补啥。
地名是历史的传承,包含地理位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不能轻易改动。现在不同了,改地名成了时髦,一个原因是村镇合并,区划调整,不得不改。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超越发展。一个自带流量的地名,能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比如中甸这个地名,没有几个人知道,改名香格里拉,立马成了旅游热点,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许多有历史资源的地方纷纷申请改名,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屯溪镇扩展成黄山市,这些城市的改名获得了名利双收的成功。没有资源的地方也在创造条件博眼球,比如江西宜春市出现这样的宣传词“一个叫春的城市”,真是够拼的。
大学名包含学科特色和地方信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无法脱俗,为了迅速拉升大学段位,吸引考生和家长的兴趣,也去追赶改名潮。网上有个故事,高三的学生张恍第一次考取了泸州医学院,觉得学校名太low,果断退学,回乡复习,一年后考上了四川医科大学,到校后傻眼了,还是原来的泸州医学院。于是回家后继续复习,这次更加刻苦努力,第三年终于如愿考取西南医科大学。到校后懵逼了,怎么还是泸州医学院!
书里的人名可不是随随便便用的,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结果,包含的信息或与人物个性有关,或是风土人情的反映,或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不仅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梁祝是在我国流传范围很广的民间传说,有人考证说在我国晋朝时确实存在这两个人,男主角“梁山伯”,读起来就是两三八。三个数字相加为十三点。他有个书僮叫四九,两数字相加同样是十三点。两个十三点怎能识别女扮男装的祝英台。
在十八相送的路上,祝英台明示暗示,梁山伯就是听不出,相送到长亭,祝英台实在没招,大胆地自己帮自己做大媒,把九妹许配给梁山伯。祝英台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女子,她美丽,有学识,不向命运屈服,个性刚烈,以死抗争追求爱情。祝英台这个名暗合英雄的意思,作者用这样一个名字,筑起英雄的高台,颂扬反抗封建礼教的英雄。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代表作,描写风雨飘摇的南宋抵抗金国、蒙古国两大国的进攻,充满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怀。书的开头是丘处机在牛家庄给郭家、杨家未来的孩子起名字,分别是郭靖,杨康,意思不忘靖康之耻。故事由此展开,郭靖到大漠,生活在蒙古人中间,杨康到金国,享受荣华富贵,这样的故事设置,让靖、康的个人成长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构成英雄史诗般的武侠世界。
《药》中鲁迅描写华家的儿子生了痨病要吃药,夏家儿子的鲜血染红的人血馒头成了药,却没能医好华小栓的痨病。华、夏,鲁迅要表达的是华夏民族,一个叫华小栓,栓不住生命,一个是夏瑜,用生命也没能晓喻麻木中的群众。茶馆里的花白胡子,横肉的康大叔,告密的夏三爷,伸长了脖子看杀头的围观群众、牢里阿义,连夏四奶奶即夏瑜的母亲都不理解的革命,不是治愈痨病的良药。
名字看起来简单,其实都保留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色,携刻着一个时代的烙印,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每一个名字都值得尊重。
网友评论
简友湖山先生对姓名研究很深,可相互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