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自组织:系统结构增加、变化或进化的力量
有机系统和一些社会系统具有的最神奇的功能,是它们能够通过创造全新的结构和行为,彻底改变自身。在生物系统中,这种能力被称为“进化”;在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则被称为技术进步或社会革命。用系统的语言来讲,这被称为“自组织”。 自组织是系统具有最高适应力的表现形式。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的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各种变化,以维持生存。
自组织”意味着系统可以改变自身的任何一个方面,包括增加全新的物理结构(如大脑、翅膀或计算机等)、增加新的调节回路或增强回路,或者新的规则。 人类的免疫系统有能力对之前没有遇到过的各种伤害做出应对、人类的大脑可以捕获新的信息并突然冒出一些全新的想法,都是这个原理。
要想实现进化,自组织机制需要一些原材料,以及一些实验、变异和测试,以便能够从海量、多变的信息存量中选择出可能的模式,并对各种新模式进行检测。对于生物进化来说,原材料是DNA,基因突变是多样性的来源之一,测试机制是环境变化、适者生存。对于技术演进来说,原材料是各种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通过多种机制,例如图书馆、论文以及人的大脑等,创造、继承和累积、存储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多样化的来源是人的创造力,而测试机制可能是市场竞争,也可能是政府和基金会组织的赞助,或者符合人们的需求等。 当你理解了系统自组织的力量,你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与经济学家推崇的技术相比,生物学家更加推崇生物多样性。
强调单一的文化认同关闭了学习的大门,也削弱了人类社会的适应力。任何系统,包括生物、经济或社会,如果变得如此单一,也就会变得僵化、难以自我进化;如果某一个系统,在结构上鄙视、限制实验,不允许差异和多样性的存在,并消除了这一创新的原材料,从长期来看,将注定灭亡。要记住,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高度多元化的。 在这里,介入点是很明显的,但通常并不受欢迎,那就是:鼓励多样性和实验。在很多人看来,多样性意味着“失控”——让一千种花朵自由绽放,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谁喜欢这样呢?还是让我们更稳妥一些吧,把杂草除掉,种上自己喜欢的花朵,这样会显得更为美观、整洁。但是,消除了多样性,无论对于生物系统,还是对社会、文化,或者市场而言,都将是一场灾难。
3. 目标:系统的目的或功能
为什么系统的目标是一个杠杆点,而且要比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更为优先考虑?这是因为,推动人们试图控制、消除多样性的动因,正是系统的目标。如果目标是将全世界都置于一个中央计划体系的控制之下,就像成吉思汗、基督教会、迪士尼或沃尔玛等构建的“帝国”一样,那么我们上面提到的所有可能的选择,例如物理存量和流量、反馈回路、信息流,甚至是自组织行为,都可以转化为实现这个目标上。 这就是我不参与关于“基因工程是好事,还是坏事”的争辩的原因。就像所有技术一样,是好是坏取决于谁来使用它以及要实现什么目标。唯一可说的是,如果公司将其用于生产市场化的产品,那将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选择机制以及进化的方向,与我们这个星球上目前所见的所有事物都不同。
总有一些更高层次的调节回路,去限制某个局部获得主导权,使之无法极力成长并最终控制整个系统,所以只有当这些回路无法奏效时,才会出现这样最差的状况。 例如,在市场体系中,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的目标,会超过单个公司消灭所有竞争对手的目标;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种群平衡和进化的目标,会超过单个个体无限制繁殖的目标。 我在前面说过,只要系统结构不变,改变系统中的参与者只是一个低层次的干预方式,除非那个参与者有权力制订规则,并可改变系统的目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效果却往往令人惊讶。组织中一位新领导者上台了,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把成百上千甚至数百万聪明而理智的人带往了新的方向。
所以,系统中的某个参与者可以清晰地设定、阐述、重复、支持并坚持新的目标,从而引导了系统的变革,里根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2. 社会范式:决定系统之所以为系统的心智模式
这些社会公认的观念,一些潜在的基本假设以及关于社会现实本质的普遍看法,构成了社会的范式(paradigm),或者是一整套世界观,它们是人们普遍相信的、关于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一系列基本假设、规则或信念。这些信念都是隐含的,因为在一个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已经知道它们,因而无须特别申明。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某件事物的真实价值,金钱也有其真实的含义。因此,如果人们都不愿意多付钱,那就意味着这件东西不值钱。再如,人们普遍认为成长是件好事情;大自然是富含资源的宝藏,可以为人类服务;自然进化的进程被“智人”的出现终止了;个人可以“拥有”土地,等等。这些只是我们当前文化中很少一些有关社会范式的基本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另外一些文化中很可能是匪夷所思或惊世骇俗的。 对此,美国作家爱默生这样写道: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会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对其周边的物质存在做出反应,这准确无误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状态。为了了解这一点,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每一个真理和错误、每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包括与你息息相关的社会、住房、城市、语言、各种各样的仪式、礼节、报纸杂志等;观察一下今天的各种想法;观察一下原木、砖块、石灰和石头如何被组合成方便人们居住的形状,以符合大多数人头脑中的主流想法……当然,它符合以下规律,即思想的轻微改变将被迅速放大,导致外部事物的显著变化。
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因为他们相信在人死后还有来世。我们建造了摩天大楼,因为我们相信市中心的土地很值钱,寸土寸金。不管是哥白尼和开普勒发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还是爱因斯坦论证了物质和能量是可转换的,或者是亚当·斯密提出了“市场中单个主体的自私行为汇集起来,却能令人惊奇地产生出集体的福利”,凡是在范式层面上采取干预措施或推动变革的人,都产生了巨大的杠杆效应,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系统。 你可能会说,范式比系统中的其他东西都更难改变,因此这一项应该放到寻找杠杆点的清单中的最后一位,而不是倒数第二位。但是,在范式变革过程中,没有任何物理的变化,也无需昂贵的代价,甚至也没有时间延迟或是缓慢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说,这种转变可以在毫秒之间发生,所需要做的只是头脑中的一闪念、眼睛一眨或者采用一种新的观察方式。
当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将是另外一码事——人们抵制范式的转变,远甚于抵制任何其他变化。 所以,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范式呢?研究科学范式变革的著名学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 ●你需要持续地留意,在旧的范式中有哪些异常和失效之处;对于新的范式,你需要不停地宣讲和行动,并持之以恒。 ●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入新范式已被接纳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之中,切身体验新的范式。 ●不要与反对改革的人接触,浪费时间;相反,你要与积极的变革代理人合作,置身于心胸开阔、愿意接纳新事物的社会人群之中。 系统结构师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建构系统的模型来改变范式。因为建模的过程会让我们跳出系统之外,使我们把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我个人曾经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过自己的范式。所以,我想告诉你,这种方法确实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