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眼来,去看见

作者: 渝氧 | 来源:发表于2016-09-10 21:49 被阅读167次

     

    图片来自微博

    她,是一位新闻记者人。十几年前她曾是湖南电台的节目主持人,直至后来才进入央视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有人问她:“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她说,关注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出发。《看见》是她写的一本自传性的散文集,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的事件,只是选择了十年间走访各处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用朴实的文字记述着他们的故事,探寻生命最底部的本质。看见,就是睁开眼来,去看值得被关注的事。

    我很敬佩柴静这位80后执拗的记者。如今的新闻传媒报道,记者基本上都是去关注最新、最热的事件,而报道出来的内容往往都只能看到表面,甚至要经过许多语言的修饰,并未能真正的透过事情发生的表面反映社会问题所在。更何况那些边缘性的话题,由于考虑收视与社会舆论各种因素,很少记者会去尝试这些节目的报道。记得书中写到,在柴静做完对吸毒者的那期采访后的一次聚会上,一位朋友对她说:“你现在做的这些话题都太边缘了,大多数人都不会碰到这些问题。”那么问题来了,谁会在意一个吸毒者的生死?当知道有人吸毒的时候,我们大多的概念里是这样的,“哦,他是一个吸毒的人,肯定就不是什么好人。”只是好与坏并存着,谁又能凭一面之词来断定好与坏呢?书中有一个叫阿文的女人,她就是个吸毒者,被捕后送去强制戒毒。谁料戒毒所将她卖了,卖去卖淫,如果她想逃走,可能会被打死。就这样非人性的对待,使她变成了一个不堪的人。阿文在采访中说:“我也希望做一个有用的人,希望社会给我一个机会,不要把我们不当人。”她的确吸过毒,也偷过东西,但最不可异议的,她和我们一样也是人啊,也应该拥有人最根本的尊严,因为吸毒而受到不该受到的侮辱,这不是她应该付出的代价。其实,任何对一个人、一件事的主观论断都仅仅只限于一面,只有真正的了解事件的全部,才有相对客观的辨别是非的标准。

    很明显,在现时社会中,平等并未能真正渗透到每一处角落。总有着一处处不曾被关注的地方,有着本该和大部分人一样受到最起码的尊重的人在卑微地活着,甚至不被当作是人。只有媒体将其生活真相的暴露,才让人知道,社会的最底层还有一群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非人性对待的人。我们每一个人就如同书中写的:生和死,苦难与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每一个人都一样,渴望平静幸福的生活,又有谁不配拥有尊严呢?

    《看见》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写关于非典的章节,是对当时社会景象很好的一个记录。柴静说:“没有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只剩下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就这样,在非典盛行的日子里,她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最前线的医院。我疑问过,她真的不害怕吗?其实是有的,当她跟随调查员进入医院采访时,面对病人不住地咳嗽,尽管带着口罩,她也一度想屏住呼吸,有了拔腿就跑的想法。只是看到调查员淡定的神情,才鼓起勇气继续在那站下去。2003年的那场非典里,医院里全是昏暗的病房和堆积如山的病历单,上面写着的病情都意味着生命将要终止。恐惧、慌乱蔓延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病人,还有很多医生和护士也被感染甚至最后失去了生命。它夺去了许多家庭原有的完整,孩子失去了母亲,母亲失去孩子......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城市也变得死气沉沉,一切似乎都成了幻灭。血管,这个最原始的东西,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生命就是这样,很强大也很脆弱,或许有很多人不尊重它,或许你以为它坚不可摧,但它有时会连一个挽留的机会都不愿给你,留给你的只是不带一丝怜悯地告诉你什么叫来不及。

    睁开眼来,去看见。《看见》记录了柴静坚持了十年走访的内容,用一个个社会真相来呈现人所特有的各种情感,关乎生命、关乎家庭亦关乎社会,探寻人性的本质。她说:“我试着尽可能写下这些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个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书中所选择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物,但也是这一个个普通甚至看似不起眼的他们,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展示了生命的本质。我一直觉得,最朴实无华的,恰巧是最打动人心的。

    睁开眼来,看见这世界。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也希望我的声音能够温暖你。扫描上方二维码,聆听我与你分享的每一个故事,FM1758319我希望,一直陪着你。

    期待与你们的每一个不期而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睁开眼来,去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tu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