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社会,重视读书的人很多,但能够做到的,却不多。
对于许多人来说,读书是一件想做而做不下去的事。
他们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他们拿起书就犯困;更有许多人下了无数次决心,却始终读不下去;也有人硬着头皮好不容易读下去,却什么也记不住,更应用不起来。
读书为何这么难?那是因为你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准确。只带着满腔热血的读,无异于倒扣着的玻璃瓶中、拼命向光明处挣扎的苍蝇,除了碰得满头包以外,毫无用处。
事实上,在读书方面,明确三个基本问题就足够了,所有的小问题,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根据不同的目的,应该怎样读?读过的书,你想怎样应用?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当我们不了解一项事务的时候,往往会把它想得过于简单、过于整体化,而缺乏对细节的逐一琢磨,据此做出来的事,也就会显得非常粗糙而缺乏效率。读书也是如此,只有明确细节,才能高效。
而这些细节里,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读书的目的。目的不同、采取的方法也就不同。
一般来说,读书的目的可分为三类:为消遣、或获得信息而阅读;为获取知识而阅读;为提升能力而阅读。
根据不同的目的,应该怎样读?
1、为消遣或获得信息而读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的一种阅读方式,读小说、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都包括在内。
这样的阅读,既不要求固定的时间、也不要求固定的地点,睡前可以读、晨起可以读、马桶上可以读、地铁上也可以读,完全自由,零零碎碎的时间加起来,也可以读不少东西。尤其是在地铁上,这是扩大自己阅读量的好时机。比如今天,我就在地铁上完整读完了一本小说。
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太多人已经失去了耐性,面对着手机屏幕东翻西翻,往往一篇文章也不能完整读完,就去玩游戏或追剧去了。
因此如果想要从零开始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就从最简单的为消遣而阅读开始、从完整读一篇公众号文章开始吧,这并不难。
2、为掌握知识而读
这里的掌握知识,特指书本知识,也就是需要大量记忆的知识。在这样的读书方式中,“知识”本身,是我们行为的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知识”而行动。最明显的例子,是为考试而进行阅读。
但同样是书本知识,根据内容的不同,读书的方式、时间、地点也是不同的。
(1)读懂它
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论你学什么,读懂是第一步。
如果你学文,需要背文章,就先研究文章的内容以及结构。
如果你学语言,需要背单词,就去了解一下词根、根缀、音节划分。
如果你学数学,需要背诵大量公式,想明白了、你会直接推导了,那就不用背了。
(2)找到适合你的阅读节奏
每个人总不同的方式,别人的不一定就好,你的也不一定就不好,关键在于,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何为节奏?
规律化的时间、地点、与内容。
你早上脑筋清醒,那就别晚上读。你晚上效率高,那早上就别强迫自己。你觉得泡杯咖啡更易于安神,那就千万别碰可乐。你觉得每天背三段刚刚好,那就背三段。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节奏就好,不要轻易打乱。毕竟人生的步子要走稳,无非是别放纵自己,也别过于压迫自己,能一步一个脚印,就挺不容易的。
(3)将你学到的知识连成线
也即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用一条或几条线串起你所需记住的知识。
有一些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一些从表面看毫无关联的词语,他们所采用的,是想象关联法:第一、选择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地点,比如你的家。从客厅到卧室都有些什么你肯定非常清楚。第二、把你家中的事物与你要背诵的内容关联起来。第三、想象你家中的景象,将这些内容背诵下来。
这个记忆方法,就是运用想象关联,把一些表面看来毫无关系的词语串成线索,从而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而通常来讲,在我们为参加考试而获取的知识中,线索更明显,都不用我们主动去建立线索,它就在那儿。
譬如学历史,既可以按时间走,也可以按某一重大事件的发展、它对后世的影响来记。
如果学地理,可以按经纬度来记忆地型结构、气候特点。
学大学语文,可按朝代、可按文学作品风格。
学数学,按类别记公式。
在我的学生时代,有时候早上醒得比较早,我就会闭眼,按照我整理的几条线索默背整本书的重点内容——是的,你没看错,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小学时候,起床前能够把所有科目的书都背一遍,知识少,也花不了多长时间。中学开始知识多了,基本就会挑一个科目、或者一个科目中的一条线来背。
相信我,非常好用。
(4)背诵
有了方法,加上一点点勤奋。背诵就不算什么事儿了。死记硬背的意义应该是“死死地把它记住,硬是要背下来”,而不是不讲方法地傻背。
3、为提升能力而读
在这一阅读目标中,我们所读的书籍特指指导类。
何为能力?
学习的能力、思维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管理自己的能力……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切实改善你的状态、甚至能够改变你人生轨迹的,就是能力。
相比为获得知识而学的、以“知识”为主体的读书,为提升能力而读是以“自己”为主体,我们阅读一切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自己,都是为了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如果无法转化,那这样的阅读,就是无效的、是浪费时间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提到,你同意一本指导类书籍的程度,就是你按照它的指导所做到的程度。
《论语》开篇第一章即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也是要把学习到知识不断实践出来。只有当知识能够应用的时候,我们的能力才真正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阅读才能形成能力?
最根本的理念即是:在阅读的时候,你无须读完整本书——这是与其他阅读方式最大的不同,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读完它、而是学会些什么,那么你只需找到相关的章节就可以了。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中提到,我们在获取信息中存在着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与淘金式。
海绵式是被动的思维方式,以吸取信息为主,就像海绵吸水一般。它有个致命的缺点:对所有信息深信不疑,对于如何进行取舍,没有任何帮助。
淘金式是主动的思维方式,如同淘金一般,读者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醒自己注意作者论述中存在的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和阅读材料进行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但并不是说海绵式就是不好的、淘金式就是好的。事实上,海绵式是淘金式的基础,没有获得大量、详尽的信息时,就盲目下定义、出结论,是一件极其愚蠢而不负责任的事,我们必须先经过海绵式,才能进阶到淘金式。
海绵式要怎么来?——进行主题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将阅读分为了四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中每一项,都包含着上一项的内容。我们来一一说明。
基础阅读:得能读得懂这本书在说什么。检视阅读:通过题目、目录、摘要等内容,了解全书基本内容、全书结构。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阅读,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我是不是同意?为什么?
主题阅读:围绕你关注的一个主题进行阅读,你的阅读内容要来自不同书籍,有可能是整本书,也有可能是某本书中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的章节。总之,越多越好。这样获得了足够的信息之后——也即“海绵”了之后,你才有可能从中提取出自己的观点,真正“淘出金子”。也才有可能把这些“金子”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读过的书,你想怎样应用?
为考试而读的书当然最简单,知识记住了,考试通过了,就算顺利应用。
为提升能力而读的书呢?
有人说:我阅读了十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但我自己本身的时间管理依然一团糟。有人说:我阅读了十本关于沟通的书,但我本身与人的沟通一点长进也没有。
我想问:你真的读懂了吗?
如果读懂了,就请你试一试:把文中的观点提取出来,用自己的话转述。如果不能,麻利儿回去重读。
如果可以,那么就进行第二步: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相关经验?写下来。
以《非暴力沟通》为例,书中所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当我们相互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说清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互相指责。发泄情绪或试图引发对方的内疚感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
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当你忍无可忍的时候,你是会愤怒地说:你这样太自私了。还是会说:我觉得不太高兴,因为我希望能够……
很明显,后面的表达更能解决问题。
第三步: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要怎么做?
当然是先冷静下来,然后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为了提醒自己,你可以写一张便签,贴在自己触目所及的地方。这样或许能够更好的帮助你改变自己。
毕竟,只有当书中的知识能够与生活相联系的时候,它才能够是可以改变你的知识。
为消遣而读的书呢?有用吗?
只要不是充满暴力、或色情、或三观不正的书,都有用!
关于读书,我曾听到最好的答案是: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许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读书也是,抛却那些遗忘的,剩下的就是你的思想、你的见识、你的素质。
没人会问:这个包子对我有什么用?那个馒头对我有什么用?
书也是如此!
读小说,可以放松心情、开拓视野。
读散文,可以享受文字、丰富知识。
读历史,可以以史为镜,得知兴替。
读传记,可以见贤思齐,内省自身。
……
读得书目越多、越广,眼前的世界色彩才越斑斓。当我们因客观条件所限而不能行万里路时,读万卷书,让灵魂行走在路上,就是唯一可做的了。
但凡有对“闲书”嗤之以鼻的,不要理他,他的精神世界太过狭隘。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的观点已经说清了。也许也会有人嫌太麻烦太复杂,但其实大道至简,这篇文章你可以不看、网上那么多干货文你也可以不看,读书最根本的一点,不过是一页接着一页、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