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为人师的我,在与家长们沟通育儿理念和方法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给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增进亲子关系,可以多陪他一起读书啊,和他一起玩游戏。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和理想,和他聊聊未来,和他谈谈人生。还有提升孩子的责任心和价值感,可以让孩子帮着一起做家务,一起收拾房间一起做饭。等等。
很多人总是说,这些我都知道。
这让我想起那一句话:
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呢?
追课型:
我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所以网上的、学校组织的、以及我所知道的各种家长课堂,只要我有时间,我都会去参加,很开心去学习。
我享受于老师的侃侃而谈,我也积极地发言谈自己的想法,我也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坐在那儿开心的聊天,感觉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不学习就焦虑型:
穿梭于各大课程,追随于各种名师。不学习就觉得自己落伍,不学习就觉得自己很low,不学习就对自己很没有信心。
有一次出去学习,听到一个学友说,学完这个课我再学什么呢?我在家如果不学习的话就浑身难受。我当时很惊讶,竟然还有这号人。
知识渊博型:
有的人跟你聊育儿,时不时地展示自己有丰富的育儿理念,自己跟过某某大师,自己懂多少多少个知识点。
在一次单位组织的集体学习中,坐在我旁边儿的那位,看样子比我小至少十岁。在听课的过程中,她不停地在手机上查看老师的信息,评价老师的课程,指出各种不足。
我想这种已经把自己看做"大师"的人物,没有必要再出来学习了,再让她出来学习也只是浪费公司的资源和资金。她的杯子里已经灌不进去一滴水啦。
也许起初大家都是追课型,即将有娃或者已经有了娃,有了学习的意识和动力,去追课,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追课最终是为了什么?为追课而追课,享受上课输入的过程吗?甚至有一部分人因为没有课可追,还产生了强烈的焦虑?还是学习了大把的理论知识,可以去炫耀,进而为人师?
我们的问题依然是问题。我们自己的育儿过程中还有无数的坎坷和障碍,无数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学了那么多,没有在生活中实践应用又有什么意义呢?
樊登老师在有孩子的前后大量阅读了各种育儿书籍。他说其中一本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育儿书籍几百上千册,真正用得上的只是一两本儿。老师上课讲两个小时,你能记住一两句话足矣。
关键是落实。关键是落实。关键是落实。
这世间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孩子也是独一无二各不相同的。别人用的好的方法对我们的孩子未必适用。我们学习很多很多的方法,也要在现实当中去实践,去摸索,形成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也最重视"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所以在明白了第一个问题,即家庭教育的责任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我们自己时,我们还要多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在我应该怎么做,我可以做什么?然后就开始行动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