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的第136页~174页,属于书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意义疗法。在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阅读的比较少,但是我知道,这类型的书籍一定会在某个点帮助你拜托目前的困境。
那么今天的阅读我了解了什么样的新概念,又得到了什么样的新认知呢?帮我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今天的阅读,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意义疗法”,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就是: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什么是意义疗法呢?作者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在心理分析过程,患者是被引导说出难以启齿的过往;而在意义疗法中,患者是通过倾听有时不中听的话而找到存在的意义”。
意义疗法针对的不是过往,也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就好比“失去亲儿的母亲,想象的不是当前30岁的状态,而是80岁状态下,审视目前的苦难的意义”,好比“失去老伴的老医生,审视的不是目前自己的状态,而是如若换过了的人生,老伴活着,如何面对自己不在的事实”。
意义疗法给了我启发。最近一段时期,应该是今年里最难熬的一段时期。前段时间我做了眼睛的小手术,婆婆上个月就回老家了,先生每日两城奔波上班,下班也常加班。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我一个人的身上,眼睛手术带来身体上的伤痛,丧偶性育儿,再加上生活各种琐碎、平庸、无丝毫自我空间,一度让我感到非常的压抑、苦闷、难受,可是我没有办法找到情绪的出口点,反而还遭受先生的埋怨“为什么不早点做饭,让孩子早点睡觉,晚睡长不高”等等的埋怨。这两天,我彻底崩溃了,整整两个多月的坚持和不停的情绪调节,我放弃了,就这样默默地承受和流泪,我和先生陷入了冷战。
今天的阅读,让我不禁也开始思考,这些生活上、夫妻间情感、育儿上的“难”,到底对我人生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我现在80岁了,我如何看待这段时光和付出呢?我尝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
假如我婆婆也在家帮忙带孩子,我会不会牺牲难得与孩子相处的好时光,去发展事业呢?毕竟没到暑假的时候,自己是总想着暑假培养孩子还习惯的?
假如眼睛没有做小手术,为了就是等待和老公共进晚餐,自己是不是也一样拖延晚上做饭时间?从而导致孩子晚睡?
经过这样的思考,我发现了做手术和婆婆回家真不是自己推脱的理由,因为没有这两件事,自己也会这样对待孩子的习惯培养问题,虽然存在着客观理由,但是实际上自己的时间里,的确没有把孩子习惯培养列为重要的一项,没有为之付出努力和时间,所以,也怪不得老公埋怨。
想通后,我发现,我正在尝试和痛苦的自己和解,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了,找到了这段付出的时间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