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见到小A,完全感受不到十七八岁孩子的青春活力:步履沉重,脸上没有光彩,眼中满是忧郁。“我现在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感觉记性也变差了,一想到这些,就特别着急,吃饭没胃口,觉也睡不好。还有三个来月就高考了,压力特别大。”谈到压力来源,小A脱口而出:“我爷爷。我现在特别害怕放假,害怕回家,害怕见到爷爷。”

原来每次一见面,爷爷总会说“你一定要努力,要考清华。你要是考上清华,就能领着我到清华大学到处转转了。”之类的话。“每次说话,都离不开清华,我感到快被憋死了。”说着小A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每一位家长都会对孩子有期待。这种期待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呢?
一、指责型表达
期待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也就意味着“现在”和这个“期待”是有差距的。所以部分家长看到差距,就很容易关注到孩子的不足。在日常表达中也就形成了指责型表达“你哪里做的不够好”“你的能力有欠缺”……这样的表达往往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不满意,感受到“我不好”“我不行”,慢慢摧毁孩子的自信心,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二、不切实际地期待表达
就像小A爷爷的这种表达。没有半点指责,只表达了美好的期待和向往。但是清华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就三千多人,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竞赛等途径提前录取的。对于一个县城的普通高中,学生入学成绩偏低,要考清华大学,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爷爷的这种不考虑孩子实际情况的表达,虽然没有批评和指责,依然能让孩子体会到深深的无力感,无法实现家长期望的愧疚感。
三、欣赏型表达
还有部分家长会把期待放在心中,用欣赏式表达培养孩子实现“期待”的习惯和能力,然后静待花开。
这样的家长日常更容易看到孩子的努力和坚持,更容易看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并通过欣赏式表达将这些传递给孩子,如“我看到你的书写很认真”“你做作业时,真得很专注”等等。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会用启发或商讨型语言,给孩子以帮助和引导,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你觉得现在做些什么,可以让情况有所改善呢?”“我想到了一个方法,不知道可行不可行”等等。
要想把一件事做好,“专注”是必要条件之一。一个人如果能“专注”于做某事,那做这件事的过程一定让他体验到了“好感觉”。如果做事时,他满脑子都是自责、担忧、恐惧、愤怒等,大部分的心理能量被分散消耗,往往也就无力实现那些美好的愿望。
让我们学会建设性表达,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好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