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物与物是把具有甲事物的性状的词语,移用到乙事物上。
(1)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薄”是表示物体厚度的形容词,这里移来描写“夜”,把一个抽象事物写得具体、可感。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写事物,这是移物于物式移就和移人于物式移就共同的特点。】
(2)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样苍白的日子(李瑛《一月的哀思》)【“日子”没有颜色,只是因为周总理的逝世给“日子”染上了悲哀的苍白色,诗人将炽热的感情运用移物于物式移就修辞手法升华为真挚动人的艺术境界。】
(3)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沉重的,黑的长夜。(冰心《一只木屐》)【“夜”无所谓轻重,只是因为作者的心情沉重,所以“夜”也变成了能度量的物体。移就修辞的“观念性”特点,在例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4)辽阔的呼伦贝尔,甜蜜的湖光山色。(杨志美《草原牧歌》)【“甜蜜”本来是描述形容物品的味道,这里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湖光山色”,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
(5)恍如岁月/斜织成/一页又一页灰濛的诗句。总觉得你还在什么地方静静等待着我,在每一条泥泞长街的转角,我不得不逐渐放慢了脚步(席慕蓉《雨夜》)【“诗句”前面冠以“灰濛”,写出了对岁月蹉跎的感慨,也写出了在期待之中的“失望”心情。“灰濛的诗句”是运用移就手法制作的比喻。】
(6)傍晚,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黄河浪《故乡的榕树》)【“苦涩”的对象是能用味觉感知出的物体,而“日子”却不能,这里运用“苦涩”修饰“日子”是一种语言的超常规搭配,也是表现作家情感的一种手段。】
(7)我心里一阵阵翻腾着苦涩的水。酒再醇,菜再香,我吃着也觉得没味儿。(网文)【“心里翻腾着苦涩的水”是一种曲笔,是针对着心中的痛苦而言的,痛苦有了滋味,由此可见痛苦之烈、之深,移就修辞是一种形象化的,强化思想感情的语言表达方式。】
(8)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啊!(郑振铎《海燕》)【“嫩蓝”是作者描画春天景象时,调抹的底色,在这个背景上,勾勒出几支木杆,几痕细线,几个小黑点(燕子),素静而高雅,恬静画面蕴含着不尽的情趣。】
(9)烂熟的春光,带着了沉酣的和热,流露在钱塘江的绿波影里。江上两岸的杂树枝头,树下的泥沙地面,都罩着一层嫩绿的绒衣,有一种清新的香味蒸吐出来。(郁达夫《春潮》)【用“烂熟”和“春光”超常组合,使人联想到植物成熟时的绚丽色彩。移就手法可以激发联想,使读者从作者的描写形象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
(10)任随深浓的黑幕,把他裹紧,甚至被消灭得无形,他似乎忘记已是夜了。(舒群《海的彼岸》)【移物于物式移就具有渲染和烘托作用,在景物描写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方法,类似于艺术创作中的“点染法”,这里的“黑幕”是“点”,“深浓”是“染”。把黑夜写得有色有味,生动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