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
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
曾国藩。
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
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既然王阳明那么备受推崇,那么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可以分为三。
一、心即理
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何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道理。比如你格一支笔,你会得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如同笔在纸张上留下痕迹一般;或者通过外在的学习来获取道理,比如读书、学习等等。而王阳明提出的心即是理,提倡从自己內心中去寻找理。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需通过外界去求,也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只是通过外界去验证我们心中的理。
二、致良知
良知,就是良心,即道德,天下仁义之道。王阳明的心血提出致良知,要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要符合良知的去修行。比如你计划学习,然而看到手机却想玩手机,这时候你的内在道德就提醒你,你的良知提醒你要把握时间学习而不是花费时间玩手机,这时候你就要遵循你的内心去学习,而不是去玩手机。一旦你控制不住自己去玩手机了,久而久之,你的良知就被懒惰蒙蔽,也就失去了良知的警醒作用。很多人偷窃、抢劫,就是在自己做小的事情的时候,良知提醒了却视而不见,最终良知蒙蔽,而犯下大错。因为,我们要无事时刻的用良知来警醒自己的行为。
三、知行合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光光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在事上练。很多人会发现心学的核心和禅宗很像,即心即道,即万物。但禅宗往往是以打坐来修行,也就是知而不行,而心学提倡知行合一,知后要在事情上行,通过事情来修行。
王阳明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然而一生却屡屡卷入政治风波,最后也是非常好的善终。也许正应了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的圣人之路,也是苦心劳骨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