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工智能与教育婚姻育儿
真是崔永元说的?为何十年前的一篇教育文章,今天刷屏了?

真是崔永元说的?为何十年前的一篇教育文章,今天刷屏了?

作者: 智能观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18:49 被阅读12次


前几天,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

《崔永元说:别再让孩子聪明伶俐地进去呆若木鸡地出来!》

是的,就是这篇。

文章署名崔永元,内文从读高二的侄子的历史考题开始,讲到了我们的考题与美国历史考题的差异,以及与日本历史考题的差距。

同样讲窝阔台,我们通常考他于哪年去世,有何战绩。而美国考卷问,假如当初窝阔台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我们的学生有标准答案;美国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综合思考,答案五花八门。

我们有具体分数,而美国只有显示答题质量的A、B、C。

同样是甲午中日战争,我们考甲午中日战争于哪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了多少银两?而日本的考题是: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与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我们在给孩子灌输一堆枯燥无味的数字;日本在培养孩子的能力。

我们在让孩子记住挨打的历史,日本在让孩子思考未来。

文章又讲了我们自己小学的教育。四道题:

1.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作者发现,侄子答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判了错。

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文中感叹,假如一个北方人,遇到此情此景,能说出这种江南岸的诗吗?一千个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样的诗,这个还能有标准答案?

2.默写《桂林山水》的一段话。

文中感叹,死记硬背别人的文字有什么用?

3.将朱自清的《匆匆》里,你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

侄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但这句话又被判错了。

问原因,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文中感叹,难道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要统一?

4.请用一句话说明π 含义。

侄子回答的是:圆周率。

结果又错了。

标准答案:π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文中作者狂汗!

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被大家转来转去。因为我身边的朋友关注教育者众,朋友圈里被数人转发。

第一次看到本文,我便打开读了。而且,读完马上发给了小伙伴,让她查查是否真是崔永元写的。因为我也感觉本文不错。

查询的结果是,本文2006年就已经在网上有了。当时也只是网传,并没显示为崔永元所写。

小伙伴在查的时候便有疑问。文章逻辑不对吧?为什么前面说侄子读高二,后面又说读小学?

我调侃:估计崔老师有两个或多个侄子。

当我们大抵确定这只是一篇普通不过的网文,而非崔老师所写时,就不再关注了。

怎奈,它依然频繁在朋友圈蹦出来。

估计大家跟我一样,都被其表相吸引了,为其讲到的教育问题暗自喝彩。

然而,静下来想想。之所以我们看这些问题感觉无奈、愚昧,大抵因为这跟我们当年的考题相似吧。我们当年有默写题,有背概念题,但貌似还没有愚昧到写一句最喜欢的句子也要统一答案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十年前的一篇不知名的文章,在今天火了起来?

这是件蛮有趣又细思恐极的事。

我们转载一篇文章,无外乎认同其观点。这观点,要么能代表我们的心声;要么能彰显我们的“品味”;要么是想分享给朋友们,希望帮到更多人。

因此,这篇引起大家共鸣的文章,说明了大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当前教育的不满。私以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教育之进步,恐怕并不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没有变化,那是不负责任的。比如我们可见的,几个教育大省始终在探索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只是,这创新与变革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教育人自己的思维观念与思想意识是怎样的,我们教育人自己能否适应未来的时代?这些都是问题。

这不,这篇文章之所以刷屏,其告诉我们的一点就是:教育的改变并不大,教育者的迂腐与愚昧恐怕还居多数。

2. 大众之教育意识之觉醒

10多年前的文章,在当年恐怕并未引起多少关注,而今却大火。

这与社交软件的发展不无关系;与信息传播的力量不无关系。但究其根本,是大众对教育品质与教育意识已经觉醒。

如今80后的女生,大部分都将步入高龄孕妇的行列;而90后已经是年轻父母队伍的主力军。这两代人,尤其是中产阶级或者虽然生活物质达不到中产,但思想意识到了中产水平的人,他们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拥有开阔的视野,也拥有焦虑与不安。

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所以他们痛恨教育中的迂腐与愚昧,他们希望能有人发声,改变现状。

3.缺乏求证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这几日,很多公众号转发这篇文章。很多人分享。

转发的,阅读量都极高;分享的,点赞量颇多。

当我们看到那些不求甚解,纷纷署上崔永元的大名,堂而皇之转载时,内心是悲凉的。

我们现在提倡,要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维,要有求证精神。然而,我们的社会给孩子们做的榜样是什么?

我们大人具有批评性思维吗?我们有求证过吗?

朋友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首先你要自己做到。

扪心自问,希望孩子们做到的,我们自己做到了多少呢?

4.博眼球、跟风心理作祟

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大家为了吸引流量,博眼球、跟风等行为已经无可厚非。但细思之后,又感觉这是恐怖的事。

崔老师本身自带流量与话题。尤其最近的明星税务问题、人身威胁问题,让崔老师更是热点的中心。

因此,不知道谁,将一篇不知哪里来的文章,署上崔老师的名字,就火了起来。

我们不能否认,文章本身的内容足够让人反思(且不谈我们教育的现状是否还如文中所说,毕竟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真正火起来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崔老师的威力。

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我们想挑选一些于己有用的精品信息,已经不易。如果还要甄选信息的真假,真是我们生命的悲哀。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生成视频新闻。从文稿到主播形象、主播声音,完全不用人来参与。试想,未来,我们如何抵挡那些为了博眼球的人,通过科技制造假新闻?


最近,在一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说:我经常思考,我为什么要来这所学校讲课?你们为什么要来听我的课?我能带给你们什么?我想,我之所以来讲课,就是希望让你们站在我的肩膀往上爬。所以,我的肩膀有多高级,你们就有多高级。

这是让我倾佩的一位老师。

他说,一个老师,教学生时,要让学生看到未来,让学生拥有能适应未来的能力。因此,在电子音乐流行的今天,他会去研究,去琢磨。他会思考应该怎么教这些孩子。

他说,他不喜欢有的老师把音乐说得玄乎其玄,并始终端着,貌似只有钢琴才是高雅的。因为,一个老师,要让学生看到更多,不能不考虑学生的未来,而只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否保得住。

如果你也关注教育,看到这个老师的例子,相信你可以松一口气了。

因为,目前,除了大众的教育意识觉醒外,很多老师也有了这样的意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教育改革向好的星星之火早已呈燎原之势。

当然,也只是“势”,而非普遍现实。

可是,要想将其变为现实,我们只抱怨学校和老师,恐怕并不够;只在朋友圈转发一下没有考证、逻辑不严谨的文章,也不够。想有好的未来,好的教育,需要每个家长与每个教育人一起去努力,才好。

—完—

亲爱的朋友:

这两日,看到好几个朋友转发了前面提到的这篇文章。

若不是让小伙伴查了,恐怕我也会分享,甚至会在我们的公号转发。

感觉这是蛮恐怖的事。于是想,应该写点东西。

我们之所以提倡批判性思维,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太惯于拿来主义,惯于接受了。真的希望,每个走在教育前沿的人,在鼓励学生、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能做到。

从旧有教育体制走出来的我们,想改变并不容易。

但智能观愿意与你一起,携手同行!

祝好!

智能观 灵米

2018-10-12 于北京中关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是崔永元说的?为何十年前的一篇教育文章,今天刷屏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ng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