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2015.10.23 用时60分钟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彭正梅泽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1月第2版
阅读了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本章是对引言所提到的“行为模式主线”的延展讨论。人格的统一性,简而言之,就是行动和行为协调成单一的模式。儿童对不同的情境会有统一的反应方式,不仅构成了儿童的性格,而且使他的行动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儿童相区别。和引言中提到的52岁女性一样,这里有一个13岁男孩的例子,也体现了行为的统一反应方式:5岁之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当儿子出现没有教养和胁迫性态度和动作时,妈妈也经常生气,母子关系出现紧张,但母亲仍然会帮他整理衣服,辅导功课,他认为母亲会为他解决任何他面临的困难,他总是以各种讨厌的方式随时随地地寻求引人注目。但不管怎么说,8岁之前,这个依赖而固执的男孩的学习成绩还相当不错,但8岁之后,发生的变化令他的父母不堪忍受。他自暴自弃,无所用心,懒散拖沓,常使妈妈盛怒不已,一旦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便扯妈妈的头发,拧她耳朵,让她片刻不得安宁。他的小妹妹成为他捉弄的目标。他的恶劣行为始于他妹妹的诞生。妹妹的出生拿走了原来加诸在他身上的关注。可以想象,这个小男孩很快陷入困难的境地,没有人喜欢他,他在学校进步不大,依然故我,不断骚扰别人,因而受到惩罚,学校不停投诉,若还是累教不改,学校建议父母把这个孩子领回去。对于这个解决方法,小男孩可能比任何人都开心:他总想成为众人注视的焦点,这是他一贯统一的态度,只是,这是错误的态度,一旦形成,难以更改。
理解:1)只有当儿童在面临他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境,而且又没有人指导,他只能独自挣扎着去应付时,这种恶劣的行径才会出现。2)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决定了我们人格的构建基础。和这小男孩处境相同的儿童不一定会有相同的态度和行为,是因为这个小男孩对他的处境的看法不同才导致了他独特的反应。3)这种反应和态度在不同情境下是一致的。
怎样防止和纠正呢?读到这里,作者尚未给出答案。我试着猜测几个注意事项避免这个小男孩遭遇最后的困境。1)师长应及时纠正他对事情的看法,向能引出积极行为,即能解决问题的方向看事情,比如,解释入学后,让他明白,老师一视同仁是必然的,只有符合预期的行为和结果才能得到正向关注,他要得到关注,就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老师的预期,并指导他一步一步达到那个预期;2)早早地教会他执行界限和负责任,在幼儿时期练习说“不”,做自己该做的事。3)练就“一招鲜”,既然在“比较”的氛围中已不可避免,不如练就自己的突出闪光点,也可以尝到被人正面关注的滋味,体会被人关注是要付出实在的努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