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自己在倾听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情人》的过程中,头脑中竟然一直没有出现“问题少女”,“不良少女”和“花花公子”的概念。
也很奇怪自己在听的过程中竟然一直也没有联想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第一个“梦中情人“——那个经常梳着两个小辫子,穿着连衣裙,梦中的那天傍晚和我并排坐在海岸边岩石上的,迎着徐徐的海风眺望着远方海面的初二女同桌。
但在听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却隐约浮现出三十多年前自己还在上高中时的一个同级女同学,——据说她在高二时,已经和自己邻村的一个闲人老大结婚生子了。这事对于当时还半清醒半懵懂的我来说,只是觉得那实在是有些伤风化,太另类。而记忆中的那个女孩,面色红润,个子高挑,身上丝毫也看不出电影里出现的不良少女所散发的轻浮和风尘气息,而是觉得她似乎与同级的其他女生一样的淑女。
听完《情人》这部小说,我似乎才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上,各人有各自的生命轨迹和活法,不知内情的人是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处境的,因此也不必只用美与丑、错与对来他人的行为简单地作出评判。
《情人》这部小说,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发人深思。
小说里写到杜拉斯在15周岁的时候,遇见一个中国男人李云泰。两人一见钟情,这个大她12岁的男子帮助她家度过难关,也成为她的第一个情人。
少女青春靓丽,男子成熟有钱,表面上看起来,两个人似乎只是因为各图所需而去冲击世俗法理罢了,但当我认真听完故事后,经过深入思考,才发现他俩的结合其实是贫穷与孤寂的交汇,是倔强与懦弱的互补,是超越肉体和钱财的心灵慰藉,反映的是人性深处“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
其原因就隐藏在这两个人的家境身世里:法国少女杜拉斯家境十分窘迫,母亲脾气暴躁,且极其偏爱赌博成性生性暴虐的大哥,小哥却十分懦弱。杜拉斯只有在保护小哥时才敢斗胆与大哥对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她的心理可想而知。而华裔少爷李云泰的家庭富可敌国,但父亲却十分冷酷严厉,其父曾警告儿子,宁愿看到儿子死也不会答应儿子与杜拉斯成婚。从小衣食无忧的李云泰在这样的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养成了极其懦弱的性格。
杜拉斯与情人在一起,彼此成了对方最在意和心疼的人,杜拉斯用她的怀抱去温暖抚慰情人的孤寂和懦弱,情人则会“把她当作孩子一般怜爱,给她钱,帮助她一家度过经济难关。”虽然结局是两人彼此相爱最后又不得不忍痛分手,但在五十年过去后,杜拉斯还依然清晰地记着她的这个情人。
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深处“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所涵盖的一些内容:
——这可能就是,人世间每个人都渴望且需要一个人的关爱和心疼,需要报团取暖,尤其是当一个人处在脆弱和艰难的时候。
也可以看出,原生态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之大:它给每个人提供了最初的成长坏境,给了每个生命以最初的阳光雨露滋润或冷风骤雨的打击。幸运的人获得的爱多,不幸的人受的伤害多。前者自小养成的健全人格足可以抵御人生旅途的风雨;而后者往往竞脆弱到一遇到别人些许的疼爱就会像在水中挣扎的人一下子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样自救。杜拉斯和情人两人同属于不幸的后者。
《情人》这部小说带给读者了许多关于家庭,关于人性方面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