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们的小麦收获啦
(一)小麦成熟了
在孩子们的翘首期盼中,我们发现小麦有了新的变化——小麦的颜色在逐渐变黄。孩子们在和小伙伴分享小麦新变化的同时,了解到这是小麦即将成熟的标识,于是孩子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也变成了“我们的小麦什么时候成熟呢?”这样的期盼一直持续到端午放假,小麦还是有点泛青,我们的小麦好像在告诉我们等待丰收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图17:孩子们一直关心小麦的成熟,但小麦依然泛青
端午假期结束返园时,孩子们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小麦怎么样了,所以返园第一天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看一看小麦在这几天里有没有成熟。孩子们发现小麦已经完全褪去了青色,变得黄灿灿的,也有孩子忍不住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还没发现的小伙伴,和小伙伴一起把小麦的变化和成熟的样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图18:孩子们终于等来了金灿灿的小麦成熟了
图19:小麦终于全都变黄了,孩子们欣喜地和小伙伴分享着自己的发现
图20:记录下小麦成熟的样子
(二)小麦收获啦
随着小麦的成熟,小麦收割计划也终于可以提上日程,可是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孩子们对收割小麦基本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凭借其他生活经验的迁移和一些有依据的猜想,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收割小麦的讨论,以期能在讨论分享中找寻收割小麦的可行计划。 梓温:我听妈妈说过,收小麦需要先把小麦割下来。尹约:那我们是不是也得把小麦从土地里割下来拿到教室里。依诺:不行吧,我们教室里要有小朋友吃饭、玩活动区呢,肯定不能放在教室里吧。祎柠:我也觉得不应该放在教室里,应该放在外面。
佳妮:可是我们怎么把小麦从地里弄出来呢?
佳梦:我们要用一些工具吧,用刀子、锯子可以吧。
佳期:但是这些工具我们小朋友不会用吧,而且这些工具很危险,我们用的时候可能会有危险。
迟嘉:我们可以请老师教我们怎么用,小朋友们用的时候注意安全就行了。
根据孩子们的讨论,我们通过《小麦收割调查表》的形式,从小麦的收割方式、需要的工具、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开展了关于小麦收割的调查,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对小麦收割的想法。
图21:孩子们记录下自己对收割小麦的看法
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们根据现有条件,收集来了刀子、锯子、剪刀等工具,并准备了手套、护目镜、长袖衣服,孩子们也选择自己感觉适宜的工具和装备,在学习了解完工具用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后,一起将小麦收割了。
图22:老师告诉我们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图23: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收割小麦
图24:收获的喜悦洋溢在一张张小脸上
图25:边收割边整理,所有事情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小麦收割完了吗?
孩子们带着收获的喜悦离开了麦田,每个人好像都非常满意我们的收成。麦田里绝大部分的小麦都被孩子们收割起来了,但是地上依然有零零散散的小麦穗孤单地躺在麦地里,留在麦田里的小麦杆也是长长短短......望着小朋友们劳动一番的麦田,晚离开的孩子回头看了看,这一幕也被老师们留意到,不觉反思到:小麦这就收割完了吗?于是拍下照片来,和孩子们回教室继续讨论。 教师:刚才大家都离开后,梁老师发现有小朋友一直回头看我们的麦田,这是梁老师拍下的大家收割完小麦的麦田,你们有什么感受呢?馨曼:是不是地上还有一些小麦没有被我们收割?煜容:我也发现了,有的小麦还在麦秆上呢。教师:大家都发现了有的小麦穗被我们忘在麦田里了。我们忘记收割这些小麦穗会怎么样呢?
宪泽:会浪费了,它们就不能变成粮食了。
海鸥:它们会在地里坏掉吧。
教师:是的,就和小朋友们想到的一样,这些被我们落在麦田里的小麦穗,如果不被及时捡回来,就会慢慢地腐烂在地里,最后就只能浪费掉了。守宸:梁老师,那我们一会儿就把它们捡回来吧。教师:可以的,但是照片里除了刚才大家发现的小麦穗被忘在了麦田里,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照片里,还有什么细节?迟嘉:麦秆吗?教师:麦秆怎么了?迟嘉:是不是麦秆留的太长了,因为在收割之前,梁老师就讲过我们收割小麦可以从土地上面一点点的位置收割,不用把麦秆留那么长。照片里的麦秆还有很长都在麦田里呢。教师:看来迟嘉是位特别会总结反思的小朋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没错,现在麦田里还有很多长长的小麦秆,这些小麦秆也有很多用处,如果被我们留在地里,也是一种浪费。宇铮:没错,小麦秆可以让我们在活动区里用,也不能浪费。
宣妤:梁老师,那我们现在就把它们捡回来吧。在孩子们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发现了小麦收割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并且孩子们能在讨论中及时找到改进措施立即行动,小麦给我们带来的收获真的不仅在粮食,还有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的好品德。
图26:收割过后,稍显凌乱的麦田
图27: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图28:马上行动,决不让浪费发生
(四)小麦收割后该做什么呢?
小麦收割后,孩子们除了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也对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泛起了愁。于是我们通过《小麦》、《小麦的神奇之旅》、《小语种麦子》几本绘本了解小麦的一生、小麦是如何变成馅饼或面包等食物的,从绘本中,孩子们明确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打麦、磨面粉、做食物。有了明确的目标,孩子们做事情也变得迅速了起来。
图29:在绘本中了解收割小麦后的行动应该是什么
1.打麦
孩子们从绘本《小麦》中得知,我们需要让麦粒从麦穗里脱离出来,就需要进行“打麦”这个环节。于是孩子们学着绘本中大人的样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工具,用敲打的方法让麦粒脱落,但在随着打麦的进行,孩子们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开始还能让麦粒分离出来,后来却见效甚微,分离出来的麦粒越来越少。 当当:你看这些麦子是我一开始就已经敲出来了,现在怎么还是和刚才的差不多的呢?青青:我觉得我的也是,我已经敲了好一会儿了,感觉还是这些。佳妮:是不是我们用手敲的力气变小了。我们能不能用脚试一试呢?教师:可以试试。当当:用脚踩好像会好一点点,但是这些麦穗上还有一些,怎么踩、怎么跺都没下来呢?教师:那既然和力气没有关系,是不是和小麦有关系呢?宣妤:是不是小麦没晒干,所以我们没办法让麦粒掉出来?教师:那不如我们让小麦再晒一晒,等它们干了再来试一试。
图30:在如何让麦粒分离出来上,孩子们进行了多次尝试
图31:尝试用积木敲打
图32:尝试用脚踩
图33:依然有很多麦粒无法脱落,我们决定晒一晒再尝试
图34:晒干后的小麦,孩子们决定使用骑车轧的方式进行
图35:在孩子们的多次尝试下,我们也最终成功地帮小麦完成了脱壳处理,并进行清洗晾晒
2. 磨面粉
在孩子们顺利帮小麦进行脱壳处理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小麦变成面粉了。孩子们将绘本经验进行迁移,也准备用石磨将小麦磨成面粉。关于石磨的使用,孩子们已经有之前使用石磨的经验,能够在使用中注意安全和使用方法,于是孩子们很顺利地将经过清洗和晾晒的小麦磨成了粉状。但在研磨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发现要把小麦变成面粉,需要研磨很多遍,再用筛子筛几次,才能将面粉和麦麸分开,得到细腻的面粉。
图36:努力磨面中
图37:面粉和麦麸分离
3.再加工在付出这么多辛勤的劳动后,我们的小麦终于变成了可以做成食物的面粉,老师教我们怎么样用面粉做成面条,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做好的面条送到厨房,交给厨房的叔叔,请叔叔帮我们煮熟,孩子们最终也品尝到了自己历时八个半月照顾的小麦做成的食物,显得尤为珍贵。孩子们还将这份美好传递,给弟弟妹妹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图38:老师教我们怎么用面粉能做面条
图39: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和弟弟妹妹分享
教师思考: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孩子们能全程参与小麦收获的收割、打麦、磨面粉等全部过程,为幼儿在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机会,在打麦过程中的不断试误中也能让孩子们习得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也因能够亲身参与乐在其中。
活动小结:
我们的小麦种植活动,不仅仅是一次趣味种植活动,在幼儿参与过程中生发的一些小活动,将其串联起来,足以让幼儿在种植中体验到劳动的不易、农耕文化的深奥及科学的有趣。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促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建立科学认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作为幼儿教师在此过程中,以一位关键"引导者"的角色介入,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种植课程中,并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种植条件,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提高种植课程的开展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