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读书笔记|从那些名人身上我们学什么?
今天学习的书目是《高手》,本章题目为《第3部分巨人的工具》。
01 费里斯的《巨人的工具》
有一本新近特别流行的书——《巨人的工具:亿万富翁、偶像和世界级表演者的战术、习惯和日常》(Tools of Titans:The Tactics,Routines,and Habits of Billionaires,Icons,and World-Class Performers),作者是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这本书是2016年12月在美国出版的,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
费里斯出生于1977年,年纪不大已经出了好几本超级畅销书,如《每周工作4小时》《4小时锻炼身体》《4小时大厨》,他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博客(www.fourhourblog.com)。费里斯从2003年开始就在普林斯顿大学给人讲课,还号称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
这本《巨人的工具》不是费里斯自己的思想。费里斯做了一个播客节目,专门对名人访谈。他访问了大概一两百位名人,都是一线人物,可以说是当世之俊杰。费里斯让这些牛人都讲讲自己的经验之谈,他把访谈内容编排在一起,就成了这本书。
02 呆伯特作者的经验之谈
呆伯特系列漫画今天已在65个国家,被超过2000家报纸用25种语言转载。亚当斯原本是个坐办公室的白领文员,刚开始画呆伯特漫画的时候因为要上班,必须每天早上4点起来画……他是怎么坚持下来,取得今天这个成就的呢?
亚当斯分享的最有价值的经验,大概是这么3条。
(1)要发展一个系统,不要在乎小目标的成败。
(2)判断一个灵感值不值,与其听大脑的,不如听身体的。
(3)在两到三个领域,达到前25%的水平。
亚当斯这3条经验,第3条是水平问题,第2条是敏感度问题,我觉得最值得品味的是他的第1条,也就是这个“系统”,这是一个气度问题。
2.1 不要“目标”,要“系统”
亚当斯当年一边工作一边业余画画和写作,画画和写作给他带来的物质回报非常少,大概只相当于工资收入的5%,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当时他女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亚当斯对此无法回答。
亚当斯现在总结,他做的这个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所谓“目标”,就是你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
而亚当斯所谓的“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亚当斯的博客写作,就是一个系统。具体哪篇文章能不能获得收入,有多少读者阅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发展。他写博客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这恰恰是系统的特征。
怎么发展系统呢?亚当斯做了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要定期写,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第二,亚当斯把博客当作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了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比如他测试了不同类型的话题,看哪个话题受读者欢迎。他还测试自己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写作,比如愤怒的声音、幽默的声音、批评的声音等,看哪一种声音更受读者欢迎。
时间长了,博客越写越多,亚当斯的写作系统就成长起来了。后来《华尔街日报》听说了他的博客,就邀请他开个专栏。亚当斯一上手,专栏马上大受欢迎!这是因为此时的亚当斯已经拥有一个成熟的写作系统,他完全知道文章应该怎么写。
2.2 从身体反应发现素材
如果你的写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你最关心的就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亚当斯要保持高频率的更新,就必须要有大量的想法做后盾。那么他的想法都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是我最想知道的问题,而亚当斯的答案给了我很大启发。
为了获得新想法,亚当斯每天早上起来之后的流程完全固定,连吃的早餐每天都完全一样。他这个套路的精髓是先清空大脑,再用新信息灌满大脑。
清空大脑,就是早餐之后就把昨天的一切问题抛到脑后,把整个大脑“腾出来”接收新信息。然后他就打开电脑,看新闻、读文章,了解现在世界都在发生什么,他必须从这些日常的新信息里获得下一幅漫画或者专栏文章的素材和灵感。
现在关键点来了。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你怎么判断哪条信息值得作为素材呢?亚当斯说,你不应该听从大脑的判断,你应该听从身体的判断。可能大脑容易想太多,容易过度拟合,而身体则是自然反应。亚当斯总是观察他自己的身体的反应——是不是不由自主地笑了?肾上腺素激增?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那就说明这个东西一定是个好素材。
如果你的身体对什么信息做出强烈反应,那么别人大概也会关心这个东西。亚当斯说到这里,费里斯马上补充说,他知道一位编剧,诺瓦克(B.J.Novak),也是使用这个方法。你需要练习才能掌握这个方法,但是肯定管用。
2.3 两个以上领域练到前25%
亚当斯说,如果你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你大概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你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这个非常困难,极少人能做到。
第二个选择是,你可以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这就比较容易。同时拥有两个能排在前25%的技能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而如果你能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你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亚当斯自己。他不是世界上画画技能最好的,但是他的画画技能能达到前25%的水平。他写笑话的技能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他写笑话的技能也能达到前25%的水平。现在他把这两项技能结合到一起,画“呆伯特漫画”,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太少了。
而亚当斯其实还有第三个技能,那就是他此前坐办公室坐了很多年,他特别懂办公室政治!“办公室政治”恰恰就是呆伯特漫画的主题——这就是三个厉害的技能放在一个人身上产生的化学反应。
所以亚当斯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不管你真正喜欢的领域是什么,你要努力在这个领域练到前25%。然后你还得再加一个领域——当然能加两个更好。如果你不知道该加什么领域,亚当斯建议你练演讲。
亚当斯说,演讲这个东西,只要是个人,愿意苦练,就一定能练好。如果你是个Top 25%的程序员,你们公司有很多也是Top 25%的程序员,但是你同时还是一个Top 25%的演讲者——那你天然就是其他那些程序员的领导啊!
03 海军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的极端所有权
威林克在海豹突击队服役20年,参与过伊拉克战争,回来以后负责西海岸所有海豹突击队队员的训练,退伍以后跟人合开了一家咨询公司,专门向商界传授军队的领导力和管理经验。2015年,威林克还出了一本书,《极端所有权:海豹突击队的领导方法与制胜策略》(Extreme Ownership:How U.S.Navy SEALs Lead and Win),这本书曾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第一。
海豹突击队在重大行动之前,负责整个海豹突击队的海军准将会召集所有分队指挥官开一个会。这个会议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准将要听取各分队的反馈。准将一个一个地问各个分队指挥官,指挥官们就抓住这个机会赶紧向上级提要求。
有的指挥官说跟直升机的合练还不够,请求多派几架直升机;有的指挥官说配发的靴子适合炎热天气,这次任务估计天气比较冷,希望能发新靴子;有的指挥官说我们在沙漠行军,士兵跟外界失去联络很难受,最好能给WiFi信号……准将一一答应了这些要求。
威林克引以为荣的一个时刻,是准将问到他这里,他的回答是:“我们很好,长官。”
他没有提任何要求。
威林克说,这个逻辑是这样的:我对我的世界,有极端的所有权,如果我的队伍有问题,我自己就会解决,我不会等到这个时候向上级抱怨;反过来说,如果哪一天我真的跟上级说,“老板,我需要这个”——那我马上就能得到我需要的,因为上级明白,凡是我提出的要求,一定是我真的需要。
威林克说,人们总爱抱怨上级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支持,其实那根本就是你自己的错误。你没有好好教育你的上级,你没有正确影响你的上级,你没有让他理解你为什么需要这个支持。自己必须负责任,这就是极端的所有权。
『何远舟的得到』:「这个故事,值得贴在墙上,每天读一读。」
04 谦卑使人进步
费里斯问威林克,怎样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呢?威林克首先想到的是“谦卑”。威林克回到本土负责整个西海岸海豹突击队的训练,他故意用超高难度的环境和任务压迫部队,一直到把所有队伍都压垮为止——其中一项考察重点就是看各个小队的指挥官怎么反应,不行的就淘汰。
威林克发现,最后被淘汰的指挥官,几乎没有人是因为军事技术或者体能不行,而都是领导力不行。其中最缺乏的一个素质,就是谦卑。
这里“谦卑”对应的英文是humility和humble,并不是说对领导毕恭毕敬的意思,而是你这个人听得进去别人的话,有开放的头脑,能时刻学习。
训练任务是故意让所有队伍都失败。有谦卑素质的指挥官回来,首先把责任归于自己:是我没控制好,我输了,咱们能不能复盘一下,看看我哪个地方做得不对。然后你给他指出不足,他马上记在笔记本上。
而对比之下,傲慢自大的指挥官回来先指责别人,反正自己没错,他好像什么都知道——其实他连诚实的自我评估都做不到。
05 以第三方视角自我评估
威林克是怎么自我评估的呢?这个方法我在别的地方也看到过,非常值得借鉴——那就是你要以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旁观自己。
你正在做这件事,但是你能够时不时地跳出自己的身体,去观察你自己:我是不是生气了?我是不是太感情用事了?我是不是反应过度了?
这个其实就有点像咱们中国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等于是自己给自己提供即时反馈。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这要求你在即使身心全部投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在心里保持有一个冷静的声音,给自己提个醒。我看这大概就是“谦卑”的最高境界。
06 画布策略
媒体策略师瑞安·霍利迪(Ryan Holiday)给大公司和畅销书作者提供咨询服务,他自己还出过4本书。
不过霍利迪在《巨人的工具》这本书里说的道理不是媒体策略,而是怎么当学徒——他把这个道理称为“画布策略”。
咱们先假想一个剧情。假设你是一个学生物的博士生,你的导师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导师给你安排了非常繁重的任务,你做了很多实验,整理了数据,画成图表交给导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导师做了个精彩的报告,这个报告里最重要的实验结果就是你做出来的,甚至PPT上的图都是你画的。可是自始至终,导师根本就没提你的名字。
霍利迪的策略是,你不妨把所有功劳都给导师。
霍利迪说,贝利奇克掌握了“画布策略”。所谓“画布策略”,就是你发现别人要画油画,你给他找个画布让他画。画里也许有你的功劳。但你的位置,是给人提供画布的。这就是学徒做的事情。
霍利迪说,学徒这个工作的逻辑是什么呢?
· 第一,你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也没有那么重要。
· 第二,你这个不谦虚的态度就不对,你的性格需要磨练。
· 第三,你从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要么过时了,要么根本就是错的,你需要第一线高手的真知灼见。
给人当学徒,就给你提供了一个机会。你现在把自己和一个高手连接在了一起,你可以从内部了解第一手的经验。这就是学徒工作的协议:用礼敬和服务,换取机会——而这个机会还不是立功露脸的机会,而是学习实践的机会。
用一句话总结画布策略的心法,就是 “be lesser,do more”——把自己放在更次要的位置,给别人做更多的事。
例子:
- NFL新英格兰爱国者队的主教练比尔·贝利奇克(Bill Belichick),曾经拿过4次超级碗,也曾经给人当过不计功劳的学徒。
贝利奇克高中时就是橄榄球队员,他对橄榄球比他的教练懂得还多,他在场上就相当于半个教练。这可能得益于贝利奇克的父亲就是美国海军橄榄球队的助理教练。而父亲给贝利奇克最重要的一条忠告,不是关于技战术的,而是关于球队政治的:如果你要给教练提反馈意见,一定要找个私下的场合,用最谦逊的方法告诉他——这样你就不会冒犯他。
贝利奇克做到了。他在不得罪任何人的情况下成了一个明星。可是最值得说的,还是贝利奇克退役以后转型当教练的故事。他在职业球队的第一份工作是录像分析师,纯实习,没有工资。
这是一个费时费力,教练没有时间亲自做的工作。贝利奇克会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分析对手的比赛录像,得到结果和数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战术建议,交给助理教练。等到助理教练和主教练讨论战术的时候,他会把所有想法都说成是自己的,连贝利奇克的名字都不会提。那贝利奇克对此是怎么反应的呢?
一个教练是这么评价贝利奇克的:“你给他一个任务,他消失几个小时,等你再次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做完了,然后他向你要更多的任务。”- 本杰明·富兰克林做过类似的事情。他哥哥办了份报纸,富兰克林匿名写稿,把稿子放在信封里从哥哥的印刷厂的门缝里塞进去。他哥哥一看文章不错,就发表出来。一来二去,富兰克林的匿名文章越来越受欢迎,干脆每期都上报纸头版。富兰克林从来没从中拿到过一分钱稿费,而且一直过了很久都没有人知道那些文章是他写的。
富兰克林收获的是写作经验和真实的读者反馈。那富兰克林为什么不直接把文章交给他哥哥发表呢?原因难以置信——因为他哥哥嫉妒他。事实上,等到他哥哥知道是富兰克林写了那些文章之后,不但没有感谢他,还把他打了一顿!
咱们可以想想这件事情。如果你的老板嫉妒你,不给你出头的机会,你会怎么做?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国父,当年可是这么做的。
07 进攻的风险投资人
风险投资人克里斯·萨卡(Chris Sacca)可能是硅谷最成功的风险投资人之一,据说身价超过十亿美元。萨卡曾经在Google担任过部门的经理,出来搞风险投资以后有过多个神来之笔,像Twitter、Uber、Instagram、Kickstarter 这些现在如雷贯耳的公司,萨卡都是在它们创业早期就投资了。他还上过《福布斯》杂志的封面。
费里斯这本书里的萨卡,是个有点性格的人。比如作为一个风险投资者,人们都把他当硅谷的人,毕竟他投的大部分公司都在硅谷——但是萨卡并不住硅谷。他住在加州一个山区里。
萨卡不住浪潮中心,因为他说他是一个进攻的人。
萨卡说,你在生活中面对的各种挑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挑战是“防守”,也就是那些别人给你的挑战。别人给你任务,你想方设法完成,做成了也很有成就感,但是主动权是在别人手里。另外一类挑战是“进攻”,是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比如你的电子邮箱,其实就是你的防守任务列表。每一封邮件都是别人想让你干的事儿,如果你一直被邮箱左右,你就一直在防守。
萨卡想进攻。所以他从2007年就搬离了距离硅谷30分钟车程的旧金山,跑到山里面去居住。
萨卡不想再没完没了地见各种人、开各种会了。他在山里可以集中精力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学习新东西,建立一些真正有价值的长期关系。
他住的地方正好是个滑雪胜地,景色很好。他就经常在周末邀请各路商业伙伴来家里玩,别人也愿意来,结果这样的关系显然更深入。这种长期的个人朋友关系,是萨卡成功投资Twitter和Uber这些公司的关键。
所以我们看,风险投资人肯定要认识很多很多人,而现在萨卡的特点是他已经不再被动地见很多人,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跟一些人建立更高水平的关系。
关键词,“主动”。所谓进攻,就是要以我为主,积极主动。实际上萨卡早期也是这样。他知道风险投资人需要很多知识,对各行各业的情况都得有点了解,可是如果你在一个公司有份正式工作,你的工作能够给你提供的视野往往非常有限,那你就必须主动出击。
当年萨卡的做法就是不论哪里有重要会议,不论人家是否邀请了他,他都想方设法去听一下。在Google的时候,各种高层的会议,甚至创始人之间的会议,萨卡也去参加。
他去开会别人根本没请他,有时候人家不好意思说他,有时候也会有人问他你来干什么,这时候萨卡就说:“我是来帮你们做会议记录的。”然后他真的会把自己记的笔记发给与会者。
08 有关信息管理的两种错误思想
有关信息管理,大概有两种错误的思想。
一种是想要用大脑记住信息,强调记忆力。现在有各种记忆术、记忆力培训班之类的,就是由此而来的。在互联网时代,这个依靠蛮力的思想实在太落后了——人脑应该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记事儿的。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超强记忆力是一个邪道功夫》,这里不细说了。
另一种是强调搜索,指望什么信息都临时去网上找——这就太业余了。比如你看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只要你觉得将来可能还需要再看这篇文章,你就应该把它保存下来,而不能指望日后再去搜索。你可能会忘记关键词,甚至把整件事都忘记。
正确的做法,是使用一个外部系统,专门存储个人化的信息。
09 提取信息最好的办法是搜索
提取信息最好的办法是搜索。IBM做过一个研究,让人去找一封电子邮件,有的人喜欢搜索,有的人喜欢平时就把邮件分类。结果搜索的人平均只需要17秒可以找到他想要的邮件,而分类的人则需要58秒。
『何远舟的得到』:「在没有印象笔记的办公电脑上,整理资料真是费劲,落后一个时代的感觉。」
10 万维钢的3个信息管理经验
下面我就以Evernote为例,讲3个信息管理经验。
- 采集
人脑很不擅长提取记忆里的东西,但是很擅长识别东西。如果让你列举你所知道的所有美女,你大概一时之间说不上来多少个,但是当你看到一位美女的时候,你马上就知道这是美女。所以我们要专注于识别,而让计算机帮着提取。
看到任何可能有价值的信息,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存在Evernote里。Evernote有自己的服务器,所有内容都同时保存在本地和云端,可以跨平台保存和提取。
提取信息最好的办法是搜索。但一定程度的分类也是必须的。生活用文件应该单独放在一个目录(Evernote中叫“notebook”)下,报税材料也应该单独放一起。凡是你需要回头批量浏览的内容,都应该有自己的目录。 - 合作
我有个朋友,以前做编辑,后来辞职自己写作了,很成功。他专门问过我,你交给我的稿子都是清爽漂亮容易编辑的文档,我用Word怎么做呢?
我就说,专业作家不应该用Word写作。Word也许是个排版工具,但肯定不是写作工具。我写书用Scrivener,写短文都直接用Evernote。Evernote能直接把文章生成html文档,发给任何一个人,他根本不需要安装什么软件,在任何平台用浏览器直接就可以打开,而且所有文本格式都保留了。
Evernote还允许你公开分享任何一条笔记。你只要发个链接,所有人都能访问这条笔记。 - 创造
最后说两个Evernote的高级功能,是用来思考创造的功能。我们还是以写作为例。
第一个功能是,你可以在一条笔记中插入另一条笔记的链接。这个功能简单但是意义重大。
其实我还需要一个功能:自动告诉我一条笔记都被哪些笔记引用过。这能引发更多联想,希望将来Evernote能有这个功能。
第二个功能是,Evernote能通过可能是词汇匹配之类的算法,自动发现一条笔记的“相关内容”。
『何远舟的得到』:「链接这个功能是个神器,后面要多使用。」
11 三种浪漫体制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最近有一篇专栏,标题是《你属于哪个浪漫体制》(What Romantic Regime Are You In)。
布鲁克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们的读者可能也比较熟悉他,《社群动物》《品格之路》这些书就是他写的。
他首先写道,有一个从小在俄罗斯长大、16岁移民到美国的女作家,叫波利娜·阿伦森(Polina Aronson),对美国人的爱情婚姻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阿伦森说,俄罗斯人认为爱情是上天注定的,爱情来了你就无法抗拒,人们为了爱情愿意做出牺牲,甚至可以承担痛苦。总之,所有事情都应该为爱情让路。
但是美国人不这么认为。阿伦森发现美国人特别讲究“选择”。美国人寻找恋爱和结婚对象,会特别理性地权衡比较——对方能不能满足我的各种需要?我在这段关系中能不能舒服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就好像自己是在挑选一件适合自己的商品一样。
布鲁克斯对此有感而发,他把俄罗斯人的婚姻理念称为“命运体制”,把美国人的婚姻理念称为“选择体制”。
其实除了这两种体制之外,某些中国家长们的婚姻理念也是一种体制,也许应该叫“指标体制”。这些家长给子女挑选对象,都是按照一系列量化的硬指标来的:工资多少、学历多高、身高多少、年龄多大。美国人虽然讲理性,但至少没有那么直白,而中国家长则直接把人指标化了。
布鲁克斯说,都不好。“命运体制”太过草率,但是“选择体制”也太现实了。
布鲁克斯说,你去考察那些携手走过大半辈子、婚姻幸福的老夫妇,你会发现他们的婚姻既不属于“命运体制”,也不属于“选择体制”,而是属于“契约体制”。
在契约体制下,婚姻是一个承诺。为了实现这个承诺,双方都需要改变自己。契约体制认为,婚姻有一定的偶然性,你可能偶然遇到一个特别心动的人,说结婚就结婚了。但是请注意,这一步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第二步,也就是双方如何把这个婚姻关系维持下去。
布鲁克斯说,你们两个人要建立“我们”这个概念。从此之后,在生活中的优先级,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排第二位的是对方的需求,而你自己的需求只能排在第三位。
契约体制的出发点,就是爱比自私更有价值。做事永远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那种生活其实没什么意思,搞不好还是一个自我窒息的过程。学会爱别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