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清明分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今天已是“一候桐始华”的最后一日,想想还是写点什么吧。
对于清明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大概有三个:
祭祀的印象
儿时,对于清明祭祀的印象来源于两个地方。
一是家里。
别人家清明时节都要去扫墓,农村扫墓其实也很简单,把坟堆上的草拔干净,把坟头的帽子换掉,放上刚挖的一块新帽子,最后再烧一点纸钱。
我家住的村子,既不是爷爷奶奶的村子,也不是外公外婆的村子,清明时总是跟别家有点不同。
清明时,母亲往往折一些纸钱,父亲在纸钱上写上名字,然后在屋外找一个背风的地方开始烧。
还会烧一些不写名字的纸钱,父母亲说,那是给孤魂野鬼烧的。
二是学校。
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感觉,家里对清明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学校。
每到清明那一天,学校都会组织给烈士扫墓活动。虽然在乡下,也有烈士公墓。
那一天,全校浩浩荡荡的师生队伍,徒步几公里,前往烈士公墓。
在公墓前,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先后发言,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寄托哀思,表达学习先烈精神的决心。
本该是件严肃的事情,但来回几公里的户外行走,俨然就是一次踏青,那时的我们,心头其实是欢呼雀跃的。踏青对农村的孩子来说不足为奇,但这么多人一起踏青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后来,随着父母亲先后离世,清明作为一个祭祀、慎终追远的节日,才真正深入内心。
每年清明这一天,是一定要回老家给父母扫墓的。
这一天,我、哥哥,我们几家一起约好,在镇上买好纸钱、元宝、鲜花,还有一些水果和点心,来到墓园的父母亲的墓碑前。
清扫好,插上鲜花,摆上点心,点燃纸钱,我们一个个给父母祭拜。
虽然有一些淡淡的忧伤,但想着现在我们兄妹几家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父母在地下也该安心了吧。
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没有办法回去,好在先生可以回去,扫墓的事情就交给了他。
一首诗的印象
清明这个节气,自古以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要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学时学的杜牧的那首《清明》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首先给我留下了节气的印象,原来清明是一个忧伤的节气,纷纷的雨水更加重了这样的气氛。
后来,看到过自古以来,很多人对这首诗进行改编,觉得很有趣。其中一个改编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增减一字,只是移动标点符号,就变成了一幕剧本,人的创造力实在了得。
估计就是因为这样,这首诗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一首歌的印象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每到清明前后,我都会单曲循环听一首歌,许嵩的《清明雨上》。
窗透初晓 日照西桥 云自摇
想你当年荷风微摆的衣角
木雕流金 岁月涟漪 七年前封笔
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
雨打湿了眼眶 年年倚井盼归堂
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我在人间彷徨 寻不到你的天堂
……
当中国风的旋律响起,许嵩用轻柔哀婉的声音,轻吟着这样的歌词,能不被打动吗?
一遍遍地听着这幽怨感伤、情真意切、唯美动听的歌曲,很符合清明的气氛。
听着这样的歌曲,不由想起最有名的几首悼念亡妻的诗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妻子逝去十年之际,苏东坡难抑心中之情,写下了这首催人血泪、流传千古的名词。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妻子逝去后,贺铸是“白头鸳鸯失伴飞”,这是何等的凄凉。
想来许嵩的这首歌曲,也是在诉说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吧。
清明节,这一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对几千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22年度年度营第58篇,1491,计93004字。主题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