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发现现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的PPT都非常的多。一个产品课件最少在50张PPT到100张PPT之间。
破碎没有形成系统
这么多的PPT如果没有适当的分类,会发现一下子讲需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下子又跳到解决方案(产品的成分与作用原理)。
破碎化资讯容易混乱
东跳西跳的结果不只学生会混乱,老师自己都会被兜进去了。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资讯的严重破碎化。
一、首先做分类
解决资讯的破碎化,首先是要做好分类的工作。一般产品的课件我会先分成两大类,上半部讲需求,下半部找解决方案。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需求
比如要卖減肥的产品,那么需求就是肥胖是怎么产生的?肥胖不处理是会有什么样的危害?
产生的原因再分成两类,一类是怎么产生的?一类是不解决会有什么隐患跟不好的发展。
产品的成分与作用原理是解决方案
这个产品里面有什么成分?有什么技术?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能够解决肥胖的问题?
解决方案再分成产品的成分、产品的技术、产品的权威证明、产品的使用方法、、产品的购买优惠等等。
二、做好排列
分类分好了之后,再做好排列的动作,依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依照逻辑的先后顺序;或依照授课的先后顺序,有条理、系统性的排列下来。
「最好的记忆是理解」,容易理解的教材就容易教学、容易被学生学会、容易被学生记住、也容易被学生使用出来。
三、写目录
用思维导图,制作系统性的目录 大字流、一张图,做目录重新调整排列好了之后,再书写目录,来律定教材与投影片的先后顺序。
在PPT上面,最好用大的文字来书写,用「大字流」的投影片做每一个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区别,让老师与学生一看就能够明白,现在已经进入了哪一个环节、哪一个段落。
老师清楚了,学生才会清楚
学生听不明白、学不会,最大的原因是老师的脑袋没有搞清楚过。当老师的脑袋里面逻辑、系统是混乱的时候,讲话就会颠三倒四,翻来倒去,常常把自己给绕晕了,也给学生讲迷糊了。
因此要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最重要的事情是先把上面这些工作做好,先把老师的脑袋搞清楚,学生自然就容易明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