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是看了麦子和朱丽叶的的双重推荐,让我对这部刚刚获得第90界奥斯卡金像奖的《伯德小姐》好感度倍增,当然女主克里斯汀也是我最喜欢的90后演员之一—西尔莎.罗南。她是既《赎罪》、《可爱的骨头》、《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的再一次出演,依旧喜欢,依旧感动。

故事中的伯德17岁,这个年龄阶段摆明了她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青春期,急切想要摆脱他人对自我的一种束缚,无论是精神或者物质,我们都想要一种理想化的自由,对于在美国生活的她更是如此,没有比18岁的到来更让人欢喜了,可以做一切之前不敢想象的事,以一种完全自由化的心态去面对一个重新的自我。但伯德18岁之前的经历,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yourself。与学校的对抗,与家庭的对抗,与自我的对抗,就算是如此,这些种种要素加起来也不能成为旁观者去评判伯德的人格,我们只能说伯德是我们的典型,但又比我们更多了一些鲜明的自我。

“远走高飞”是青春期理想中最简洁的元密码,逃离出生地,逃离原生家庭,逃离因为熟悉而感到的桎梏,唾手可得和与生俱来的一切看起来都无聊又可疑,自己努力的终点就是破坏和逃亡。

故事中的那些争吵的细节,那些隐隐的心事,熟悉又亲切。一个在生活中已经疲惫不堪的母亲,一个正准备奋力跃入生活的女儿,那些事后后悔的气话,那些火上浇油的举动,在所有青春期的争吵中都一次次重复上演,不曾停歇。仔细看看,那些争吵——无论琐碎的还是激烈的,似乎都突如其来,缺乏指向且目的不明,那背后的是一种莫名的愤怒,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中的“对抗”更多的是指向自我,指向内部的,只不过,处于其中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一切,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指向他人,指向外部的冲突,换句话讲,那些争吵不过都是自己和自己撕扯的变形与外展,是我们拔节生长中的左冲右突。

“远走高飞”是青春期理想中最简洁的元密码,逃离出生地,逃离原生家庭,逃离因为熟悉而感到的桎梏,唾手可得和与生俱来的一切看起来都无聊又可疑,自己努力的终点就是破坏和逃亡。

伯德所谓的挣脱,是两段让她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恋爱。第一次在她排练学校音乐剧时,一见钟情的丹尼。两人的爱情也在持续不断的升温。有一天晚上,丹尼告诉伯德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摸你的胸吗?是因为我尊重你。看似真实而又可爱的话,给予了伯德此时巨大的安慰。在长期处于沉浸丹尼的“喜爱”中时,伯德意外的发现丹尼原来是个基佬,对于伯德来说,大概是一万点暴击。

第二次的恋爱对象是伯德一直以来看好的凯尔。一个“不想受限于经济体制的束缚,要进行等价的物物交换”的可爱男生,天真的伯德以为自己这次终于是遇见真爱,于是果断将自己的第一次给了凯尔,一夜过后,此时的伯德,充斥着紧张而又惊喜的以及尚未平静下来的时刻,男孩直截了当的告诉伯德,“你是我睡过的第七个人”。同为高中生的伯德完全不敢相信凯尔是之前认识的那个可爱迷人的singer-boy。

故事到这,对于伯德来说,青春期的叛逆,至少在爱情中,伯德给了自己缓冲两次的机会,足以让她成熟,这是代价也是资本。我们不得不承认,两段恋爱经历带给她的是无可厚非的创伤,但同时也让她感知到在青春的世界里,活出了她想要的一种挣脱方式,以及急切的想成为她心中所谓的大人。

或许会有很多人讨厌电影中那个为金钱所萦绕的伯德,被浮华和所谓的诱惑为之倾倒时,你会觉得痛心且熟悉,为什么?大概是因为相似的情节被伯德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而已,而我们只是偷偷的把秘密窝在心里,没有勇气这这样去做而已。

“这是我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我的家就在铁轨的错误一端”,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或许这就是我们的曾经,当家庭满足不了我们的实际期望值时,我们快速的想要追求一种别人的生活,以及成为那个被别人说来遥不可及的人,但事实上这都归于青春,当下的迷茫失措无法满足我们暂时的物欲。当伯德放弃去参加舞会的那一刻,转头去找她告诉真妮口中那个真正的朋友时,可能此时她才意识到了,自己骨子里想要的是什么。就像电影中的台词一样“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我们放不下的永远都会是那个曾在青春道路上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一起憧憬,跌跌撞撞的我们。

一路走来,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伯德持续不断的反抗,从电影的开头到电影的结束,伯德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不管是穿着,还是话语,以及在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时,伯德都稳稳抓住了自己的方向盘,读书,交友,破处,粉色的礼服,以及在父母看来危险且难读的东岸学校,在伯德妈妈和老师眼中的伯德,是那种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girl。在小镇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伯德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了他们,即使生活在一样的土地上,我也希望通过我的方式,活出那个无法企及的自我,在旧有体系支离破碎但还奄奄一息时,伯德斩丁截铁的告诉她们:“我只想活成我自己。”

电影到最后,伯德平淡地给爸妈留言说:“喂,爸爸妈妈,是我,克里斯汀,这名字是你们给我起的,是个好名字。”到此刻,导演聚焦在克里斯汀的身上的光芒可以说无条件的散发出来,我们自然而然的感知到,漫长的青春岁月,因为在变化的彰显之中,人格显的尤为饱满,人物形象在此刻凸显的熠熠生辉,罗尔莎.西南饰演的伯德,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有一天当我们在未来的大路上迷茫痛苦时,当我们回首面对过往的一切时,或许我们会此时的故乡才是我们最值得心动的地方,那里有你,有他,有那个曾今跃跃欲试但又摔得很惨的我,在这里,有我曾经想要的那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