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304天,2023.09.1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前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修正和扩展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首先,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性一面,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主要是性心理(即力比多。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含身体的舒适和快乐的情感。弗洛伊德还认为如果某个阶段得到了太多或太少的满足,性心理发展就不能顺利进行,而停滞在某一阶段,即固着,这可能是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的发展。埃里克森强调,人的社会性一面,强调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主要是社会心理发展。埃里克森重视自我的发展,认为自我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自我都必须发展其特定的自我能力,从而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成员。其次,在“毕生发展观”上,埃里克森是一位先驱。他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前五个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并行,后三个是对成人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其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危机”,即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对所有个体来讲,各个发展阶段是按照成熟的时间表现出来的,其危机随着健康自我的发展而得以解决。尤为关注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的观点:
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性想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
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人格发展的八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前期,0~1.5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即信任对怀疑。
特点:在这个阶段,如果婴儿能够及时得到主要抚养人的温暖,抚摸,爱和生理方面的关怀,获得满足,就会形成对他人信任的倾向。如果此阶段,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关爱,而是比较冷淡、漠然或感情上的拒绝,则会使孩子形成对他人怀疑的倾向。怀疑可能导致孩子以后发展中的不安全感,猜疑与和与他人建立关系时的困难。
这一阶段危机如果成功解决,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安详、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胆小懦弱等。有些人一生中对他人都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他人和外界。
第二阶段:婴儿后期,1.5~3岁,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即自主感对羞耻感。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会爬触摸探索和自己做事的愿望,表现自控能力的增强。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不过在孩子背手背脚的尝试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事故。如果父母的嘲笑伤害了孩子或一切包办代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都可能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怀疑,危机得到成功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如果这一阶段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此阶段,重要抚养人如父母则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太过纵容;也不可过分眼科,限制太多。更不能有差错就斥责、打骂。所以,父母或主要抚养人,要做到爱与规则并行,做到和善而坚定,教会孩子知规则守底线,养成良好习惯,并有独立自主意识。
第三阶段:幼儿期,3~6岁,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这一阶段也称为游戏期。儿童通过游戏,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通过模仿生活真实情景的游戏活动,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
如果此阶段父母总是严厉批评孩子,不让他们玩游戏,不鼓励他们提问,会让孩子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件错事,产生内疚感。
在幼儿期主要要培养儿童主动进取的精神;对孩子的提问要非常的有耐心;注重孩子和其他小伙伴的关系;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游戏,少批评;学会夸奖夸做到的具体细节。
第四阶段:童年期,6~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即勤奋感对自卑感。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儿童依赖中心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师,少年组织等社会结构方面。埃里克森认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源于被阶段的勤奋感。此阶段,父母和家庭以外的成人起同等重要的作用,即学校的老师、伙伴等。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同一感是指人的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之感,同一感混乱则是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稳定和不平衡之感。即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一的自我形成,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起来,将自己的各种矛盾的经历整合起来,这就是同一性。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的人会陷入角色混乱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第六个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这一阶段个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有亲近他人的需要,亲近感即指一种关心他人,并与他人同甘共苦的能力。如果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感,这种情况常常给以后的阶段的发展带来困难。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即繁衍感对停滞感。
这一阶段,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指关心,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指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第八阶段:老年期,65岁以上。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周期获得了充最充分的肯定,则产生一种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延伸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以外,与新的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而为一体的感觉,一个人达不到这一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