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相遇

作者: 棠坡书屋杨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11:26 被阅读405次

作者:杨英(湖南星沙)

      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前人分别将他们分析研究,书写了很多。我这里要提下孙郁,他曾是鲁迅博物馆馆长,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文学批评家。他挑战了自己,用简约,醇雅的文笔,将鲁迅和胡适放在一起,形成了心血之作:《鲁迅与胡适》。

      鲁迅先生与胡适先生,中国现代新文化代表。从最初在同一营垒,最终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在现代文化之旅中代表两种思考、两种选择。结局都在他们的心中,有些悲凉。

      胡适先生殚精竭虑,将北大看成好像自己的孩子,又好像自己的母亲,最终暗然神伤。他那么适合这个校园,却不得不离开。鲁迅先生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中途离开了北大,或许其中有愤世嫉俗、孤绝独立人格的他,看不惯文化圈中他认为同样存在日益严重的脂粉味、趋炎附势的奴性问题吧。北大的多元和大气在"五.四"时期维持约八年渐衰……

      我有幸,在单位图书室一眼看上这本书,心有砰然一动的感觉。非常感恩写作者,也感恩买它者,供有缘的人阅读。单位正在积极建设书香机关,又新购进一批书,职工受益。

     

      此前,我对文言文、白话文写作有纠结和困惑。这期间我特意用文言文练笔了《茶趣》短文。这本书帮了我,我便将文言文、白话文都看作只是形式上载体和工具,而鲁迅和胡适恰恰都是古文功底十分深厚的,他们更在意的不是文言文和白话文本身,而是思想、文化,是对伦理、制度等的深层次思考。

      我记得王国维先生论文体盛极必衰,那么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则是必然的,而我又有些偏执留恋什么呢。在传统文化中我们要吸收是思想和精神境界的精华。目前经济建设中,见证很多大企业盛极而衰的宿命也多维持5至10年,引我思考。现代经济建设,企业建议必需注重创新,同样要在瞬息万变市场中不断“穷变”,发展,要注重精心打造传统品牌文化等活的灵魂…………

        我读这本书,外出旅途中,中断了。遇上一位母亲要孩子天天背国学选编教材,孩子每次哭丧着脸。我好奇一看教材,吓了一跳。三年级学生,要背的偏是诗经里生僻字最多篇章,可惜我没拍照留证,是培训老师以为佶屈聱牙为厚重深邃么?还选了《师说》、《治国篇》……我不是说这些篇章不好,至少孩子的反映,这种选编教材远远超出了这个孩子目前心智。

        孩子妈被遍地国学热“中暑”了,被培训老师洗脑了,反复当着孩子面对我强调:培训老师说不用孩子思考,死记硬背就行。我将孩子妈拉到一边,只指着那些生僻字问她:"你自己觉得难不?头大不?想读背得出么"?孩子妈其实大学文化程度,神色似乎有感触了。我例举了《悯农》、《游子吟》、《声律启蒙》等和她交流,建议她选适合孩子的……孩子妈还告诉我:孩子所在班所有孩子被统一强制买了这本选编教材。谁是背后真正的操手?利益面前谁能真正关心孩子?

        我似乎扯远了,不相干。其实胡适始终乐观光明追求中有教育兴国的理想。鲁迅更多的是对旧文化中腐朽思想和国民劣根性作深刻地批判和痛苦决绝,且将悲悯心放在广大的最低层。他们都那么爱家爱国,是真正爱文化的大家。

        孙郁先生在这本书里写的我不多重复,写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主要通过性情、孝子、爱欲、师道、互往、分道、晚境等共十八章,对鲁迅和胡适先生俩人对爱情的渴望,知识的渴求,对苦难的悲悯的平静叙述,反映现代新型知识分子精神取向及现代化建设思考。一定会或多或少会影响读这本书的人……

      这是我阅读中遇上的第二本没请人作序的书。我读书不多,400多本是有的。可见孙郁先生骨子里传承了鲁迅先生与胡适先生对文化的真正自信。

相关文章

  • 永远的相遇

    作者:杨英(湖南星沙) 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前人分别将他们分析研究,书写了很多。我这里要提下孙郁,他曾是鲁迅...

  • 【相遇】永远的“大哥”

    夏日热情似火,忆与“大哥”相识数载,情义深厚,不觉心潮起伏。秋将至,夏将远,时光安闲,浮想联翩。 一直以来,喜欢称...

  • 最好的相遇,永远不晚

    还记得在操场上的每一次相遇,第一个微笑总是献给你。你的天真可爱,古灵精怪填满了我的心怀。你不禁的看着自己,慢慢向我...

  • 今相遇,即永远

    戊戌金秋,与诸位相遇,乃生命中至美之事也。说前世五百次之回眸换今生一次之擦肩而过未免矫情。可世人皆知知音难觅,同道...

  • 初识简书

    也许是初次相遇,但愿是永远的朋友!

  • 2018-07-30

    最美好的相遇,永远定格在喜欢的人的心里

  • 序章:与你相遇

    我永远不能忘记,我俩藏在心里那份相遇的美好时光,我对你的爱永远是真心。 与你相遇,是我此生最幸运的事情,我不会表达...

  • 相遇、陪伴永远不会太迟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作家和学者沈...

  • 离别永远比相遇容易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离开永远比相遇容易,...

  • 曾经以为相遇就是永远

    曾以为海誓山盟是真, 曾以为爱情就是全部, 曾以为爱一人就能到永远, 可是现实往往不尽人意, 曾经相爱的人,如今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远的相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hv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