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涯

作者: 棠坡书屋杨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08:16 被阅读54次

    作者:杨英(湖南星沙)

    一般的孩子要到六七岁才去学校读书,这好像是真正意义上正儿八经的读书。我常常想,为什么就不能早点儿呢?也有早点的,毕竟是凤毛麟角,长大了也不一定就是栋梁之才。还有读得晚些的,一样可以大器晚成。

    相比书本,自己很小,但是主角。

    在没有入校读书前,我在干些什么呢,现在一点儿也回忆不起来。可能是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书面课本吧。母亲这个时候对我的母语教育,是一本无字的书。印象中这些语言好似模糊,却又根一样清晰,非常顽固地存在于记忆中。常常遗憾这种熟视无睹的书本,这些创作最好的素材,没有充分地得以挖掘。这种早期开发的读书,最能唤起回忆本能的需要,灵魂欲望的需要,灵感创作的需要,远远超乎想像之外。母亲口授的那些意象词语短句,排列组合起来就是个庞大的实体,其涵盖的范围和滋生的力量是无穷的。

    书带你去往想象的天空

    难忘第一天去上学。因为兴奋,我比平时起很早,和上下屋对门邻里年龄差不多的小伙伴,一路蹦蹦跳跳去学校报到。快进校门口时,我临时打起退堂鼓。突然害怕起来.觉得学校这个地方很神秘,让人莫名的向往和害怕。猜想这里的老师一个个都很威严,我最终不敢面对老师,没有报名,偷偷逃跑了。回去的一路上,想到不能和伙伴一起去读书的孤怜,想到他们可能对我的嘲笑,还有父母的责骂。尽管九月的太阳那么明媚,可我幼小的天地是那么浑噩懵懂。就一个人在刚刚收割完的田里捡拾着遗落的稻穗。捡啊捡,中午的太阳晒得火辣辣的痛,又没吃饭,很饿的感觉。还一直苦恼着爸爸妈妈要的不是手中的稻穗,害怕着将要失去最要好的伙伴,多么可悲可怜啊。一直挨到其他小伙伴放学回来,我才敢回去。手里拿着沉甸甸的稻穗,心却是空空的。母亲没有责骂我,爸爸只叹息了一声,我便无声地哭了。为害怕读书的胆小,为无辜的委屈。第二天,我终于还是去了学校,觉得再没有比不读书更令人羞愧和难过的事了。

    从小学到初中,基本上读的是课本,老师怎么教就怎么读,读书的基本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掌握,也较为机械呆板,学习起来感觉很轻松。我九岁生日的时候,干妈送给我亲手做的一摞红薯片和一本小人书。红薯片很快就被分吃完了,书却不是人人都 爱读的,甚至可以独享,看后还令人久久回味。那以后,就常常缠着干妈,央求她给我买或借小人书,后来自己也能想出很多办法去借书了,虽然爱书,如果借书不还就是件非常可耻的事。至今还记得拥有书的人一般都在首页写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若不还,再借必难”。这些直白得不能再白的句子,促使喜欢借书的我只好以最快的速度将书读完,马上归还以示诚信,图日后再借。由此,读的书多半是囫囵吞枣。事后想想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这种益处的。这些课外的阅读常常带给我比课本阅读更多的快乐,甚至在老师眼中,我颠倒了主次,在课堂上感觉枯燥无味时就偷偷阅读课外书,常常被老师没收,也常常因我的成绩突出又偏爱地背后偷偷还给我。

    小学阶段的读书基本是无忧无虑的。到了初中阶段,虽然科目很多,但掌握了读书的规律也不觉得难,初一、初二读得还很轻松,到初三就有些压力了,主要是心理上的压力。在供销社退休的善于精打细算的爷爷给我上了一堂“政治课”。一分一角地将父母供应你读书的成本算得清清楚楚。觉得读书不仅仅是为个人爱好读了,还要背负父母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为了达到目标,得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缓急。越是不懂的薄弱的那门功课,越要加强学习,迎头赶超。这是面对现实,适应性地甚至有些无奈地努力读书了。如此读书,换来了贫穷的父辈们的期待和欢喜,短暂的胜利的喜悦也会淡忘心灵上有些束缚的忧伤。总怀揣一个梦:在满足家庭和社会需要读书的同时,能更自由地自我选择读书。

    初中考上中专后,课本方面的读书是轻松的事了。课外的阅读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个人兴趣爱好的价值取向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看来,勤虽是美德,若没有思考自由的闲适,就无以怡情养性;苦是形式方法,但过之则有损身心,无以济物利。伴随读书而来的是写些读书心得样的文章,是个费脑筋的辛苦事。现正钻研书法的先生,常常疼惜我的身体,要我改练书法。尝试了一下,写文章确实更费脑力些。对比总结一下,练书法长寿者居多,而作家则精神疾患者多。练了几笔书法,先生察看后说是难得的“胚子”,仍弃之而去,先生追问,我答道“没兴趣。”

    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当初考上中专,跳出农门,靠的就是读书。考上公务员,靠的也是读书。考公务员之前我的学历只是中专,当时报考的条件要大专,是读书换取了这张基础文凭。考的内容不全是所学课本上的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是平时不断读书,各方面知识有所蓄备,才在笔试中脱颖而出的。考上公务员后,从老师身份要很迅速适应非常陌生的商业行政管理,最直接的途径还是自觉读书,当年就考取了经济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检验和丰富理论。接着,我从商业经济领域跨越到工业经济领域从事管理工作,同样是学以致用的读书指导思想,让当初的“门外汉”成为行业相对而言的“里手”。

    回顾走过的人生历程,像每天需要穿衣吃饭一样,也常常需要读书。读书让自己随时成为有准备的人,捕获着每个到来的机遇,把握着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创造出比同龄人更多的物质财富。在当地流行着德高望重的老人骂缺乏修养的年轻人的一句俗语:“你这人书从屁眼里读进去的啊”。便将此作为鞭策,让心灵去读书,让读书徐徐生香,自觉提高修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觉渐渐历炼了思想,提升了境界,获得了精神上的财富。

    书中有蝴蝶,可以一起逍遥。

    读死书,死读书,是当地人对读书人中书呆子的戏谑地说法。我理解并实践的不读死书,是读书时既设身处地置于书中当时环境,体会理解当时权威的思想;又跳脱出来,用流动的时代眼光来看前人的经验。坚持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既尊重史实,又大胆质疑陈旧观念,突破条条框框,不自我画地为牢,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对于不死读书,个人的看法是:现实生活和书中的生活既可联系起来,又要区分开来,将读书与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矛盾处理协调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国的诗书汗牛充栋,更不用说还有国外的。人一辈子,不可能将天下书一一读完。有所选择有所目的地读书,就显得十分重要。选择的标准基本是满足胃口。一方面读的书要实用,能从中学到挣钱吃饭的本事,另一方面要能满足补充精神生活食粮的需要。

    一时兴起,偶尔读书,大多的人能做到。自觉需要,习惯读书,实属难得。原来自己曾在读书网站注册的网名是“梦里书香”,真是名符其实,借口事务缠身,做读书白日梦的时候多,现实生活中味觉书香甚少。读书之人,往往不喜吵闹,不愿打扰。而身处闹市,随遇而安地读书,那份长期沉淀后的清静自持,那份如鱼得水、鱼水相欢的感觉,最是难得的结果了。

    “知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只有学习是代表未来的”。就用这句话作为对我读书生涯的小结和加勉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生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dy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