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如何智慧地爱孩子,却是一种艺术。
我亲眼目睹身边一些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样态,实在是很别扭,他们自己却觉得很平常。比如,父亲温和地指出女儿的问题时,女儿却暴怒,直呼其名、大喊大叫:“***,不用你管!”很奇怪的是,父亲竟然没有生气,只是尴尬地笑笑,真的就不管了。再比如,儿子请事假出国旅行,他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了,唯独父母还蒙在鼓里,当事后得知后问及儿子为什么不好好上班,请了假出去玩,儿子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工作了,花的是自己的钱,用得着向你们汇报吗?”这样的对话,旁人都觉得寒心,孩子的父母却只是认为儿子大了、的确该放手了。
真的是这样吗?这是“管”或者“放手”的事吗?这是孩子对父母的极度不尊重!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已经成年的子女,他们从小没有得到过爱吗?我相信一定不是的。这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得到了父母、祖父母的百般宠爱,却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以致于表面上看起来是不会好好说话,根子上却是任性、骄横、为所欲为。
养育孩子要从小抓起,错过了孩子生长的最佳期,想要更正是很难的。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儿童自由成长论”中,对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提出了她的教育理论:做一名爱的导师。因为,教育中的爱不同于生物的爱,教育中的爱是一种为孩子成长有付出的意愿的行动的教育行动力。每个父母都应该掌握爱的智慧,这样孩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有自由意志的人。
有些父母习惯伺候孩子,事事包办,而且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奴化行为,而且也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将会遏制儿童有益的自发活动,是一种溺爱行为。这会导致孩子认为他们有天赋的权利,他们就是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他们的意愿就是法律,是不能违背的,最终使他们失去独立性,只关注自己,不关注别人,从来不知道合作。所以,当别人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试图用软弱支配或用暴力报复,而目标始终不变,“生活意味着要做第一,意味着成为最重要的人物,意味着得到想要的一切”。前面两个孩子,不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典型案例么?
网友评论